在当今国际格局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在外交领域展现出应有的志气与智慧。中国的自我定位既是一条清晰的发展路线,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指导方针。作为一个正在复兴中的大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兼顾国际责任,既展现担当,又要审时度势,平衡各方利益。
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
一,既要坚持大国担当自立自强,又要深知发展中国家落差与短板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自立自强的精神。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屈辱,最终凭借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经济腾飞。进入新时代,中国要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作用,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不依赖外部施舍,更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势力的认可。
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需要与世界各国,包括所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很多方面技不如人,有时甚至被掐脖子,有求于人,是现实的差距和挑战。例如,在半导体、航空航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仍然存在技术短板,容易受制于人,或遭遇技术封锁和制裁。因此,既要有战略自信,又要保持清醒认知,避免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技术突破。
二,既要看到厉害了我的国的发展成就,又要看清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经济和科技成就举世瞩目,尤其是在高铁、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认清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贸易摩擦、科技封锁、能源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依然道阻且长。
在外交领域,中国既要自信地向世界展示“厉害了,我的国”的风采,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好应对长期挑战的准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国内治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三,既要勇于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又要有理有节不当盟主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当勇于发声,坚守公平正义原则,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在重大国际议题上,中国应当积极发挥调解人、建设者的作用,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伸张正义不等于称霸世界。中国在外交上一直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称霸”的政策,不谋求世界主导权,而是主张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因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要保持有理有节,不刻意挑战其他大国的利益,也不试图以“盟主”姿态领导全球,而是要推动共同发展,以平等互利的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牢记小平教诲,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邓小平曾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此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环境发生剧变时所采取的外交战略。这些方针强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保持冷静,避免冒进,同时积蓄力量,逐步提升国家影响力。
冷静观察是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不轻举妄动,避免被卷入不必要的冲突或风波;稳住阵脚是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保持国家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国内局势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沉着应对是面对国际挑战和外部压力时不慌乱,采取理性和务实的应对策略;韬光养晦是避免过度暴露自身实力,暂时保持低调,不轻易炫耀或挑战既有国际秩序;善于守拙是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同时避免犯重大错误,避免过度消耗国力;绝不当头就是不在国际事务中刻意争当领导者,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在全球治理体系尚未有利于自身的情况下;有所作为是在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抓住机遇,推动经济和外交发展,在适当时机发挥影响力。
这套战略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中国在国际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得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同时逐步提升综合国力,为后来的全球崛起奠定基础。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但小平教诲依然没有过时,甚至领悟其精神实质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