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旭斌
2024年11月,四川省教育厅下发《关于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将课间休息时间延长至15分钟,确保课后1小时锻炼时间,确保中小学校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长不少于两小时。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再次发布相关通知,宣布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将“逗硬”实施“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并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引发社会关注。那么,四川省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都由哪些环节组成,对于中小学来说将如何安排?
“2小时”包括4个方面
体育课、课间活动、课后服务、校外体育活动
通知要求严格落实体育活动总时长,其中明确“2小时”可以包括体育课、课间活动、课后服务、校外体育活动四个方面。四川省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2小时,可由1节体育与健康课、1个大课间及课间活动、1次体育锻炼的课后服务等时间组成。当天没有体育课的高中阶段学生,除参加大课间活动以外,学校要于课后统筹安排该部分学生参加不低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
寄宿制学生,应当保证每天校园内体育活动总时长不低于2小时。走读或不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参加体育课及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校外体育活动、体育家庭作业等保证总时长不低于2小时。
相关要求早已逐步推行
学校:将进一步细化方案,新学期严格落实
针对近日的“逗硬”通知,记者询问了多位成都中小学校长,他们均向记者表示,目前学校正处于研究讨论阶段,将进一步细化方案,于新学期严格落实。
实际上,早在2022年1月,成都市教育局就印发了《成都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逐步实现全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至5节体育与健康课”。而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成都全市已全面推行该安排。与此同时,还要求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天统一安排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成都石室东部新区实验学校副校长潘波告诉记者,从上学期开始,学校小学部就已经落实每周一节体育课,除了常规的课间休息外,每天还有40分钟大课间,另外还有一些特色体育活动的选修课,“新学期,我们会根据新通知,将这些本就有的安排弄得成体系一些,同时落实一些细则,比如要把学生放学后的体育锻炼作为作业布置等。”
天府七中党委书记、校长陈刚也向记者表示,学校近年来一直在推行“综合体育”教学方式,探索无边界体育课程群,确保学生在校内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对于新通知,我们正在研究,主要是进一步细化现有的安排,关注更多的是‘逗硬实施’。”
除了“2小时”安排
通知还明确了这些方面
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要大胆探索,创新管理,可实施体育专业教师结对指导兼职教师(如1带2,1带3等)、“走班制”、学生数较少的2至3个班级共上一堂体育课等模式,以灵活应对体育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体育兼职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重点组织学生开展体能训练。担任文化学科的兼职体育教师,原则上不兼任本班的体育课程教学。
保证课间活动和课外锻炼质效。课间休息时,应督促学生离开教室,进行远眺或自由活动。大课间及课外锻炼时段,激励学生多奔跑、多运动、多见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要坚决杜绝表演式运动,保证学生锻炼达到应有强度,全面培育积极心理品质。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体育活动场地,并合理开发“金边银角”区域拓展活动空间。要加强家校社合作,用好公共体育场地(馆)。各地各校可统一安排周末或寒暑假体育家庭作业,鼓励和引导家长陪同学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
加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各地各校应扩大体育教师队伍增量,优先招聘体育专职教师,统筹紧缺学科教师走教支持计划,吸引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加强体育兼职教师(教练员)培训,鼓励培训后转岗为专职体育教师。各有关高校应加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与市(州)结对的高校,应通过派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支教、实习实训等方式,扩大支教帮扶力度。
完善竞赛体系,打造体育特色学校。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带动功能,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广泛组织班级、校际、学区(集团)等联赛。要围绕四川省“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品牌联赛,积极建设好区域赛事,切实开展市级、县级预选赛和各类别、各层级的体育竞赛活动,每所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办1次综合运动会,每位学生每学年至少要参加1项(次)校级及以上的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