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那场灾荒已经过去83年之久,但留给那个时代生活在河南的人民是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如今新中国建立了,祖国再一次崛起了,生活也变得美好了,但是先辈们所受的苦难不应该被我们遗忘,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开创未来。

河南大饥荒(The Henan famine),一般是指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在中国河南爆发的饥荒。此次惨绝人寰的大饥荒,造成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饿死。

“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河南成为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主战场。在1942年河南大饥荒爆发之前,日军在河南境内先后发动过10多次大规模进攻,占据河南111个县中的43个县。

长年征战,河南一直是全国出兵出粮最多的省份之一。多年的征粮征兵,河南的青壮年都离开了土地,农民家里没有存粮。1942年,当时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不顾人民死活,仍在强征军粮。第31集团军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部数十万人驻扎河南,军纪涣散,强征民役,为害乡里。

从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1941年冬小麦在5、6月份的歉收。夏天又是滴雨未下,夏播作物在持续的大旱中枯萎,产量只有战前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夏秋之交,遮天蔽日的蝗虫席卷河南全省。1942年河南粮食产量比战前平均水平下降了40%。但河南正在发生的大饥荒,却在很长时间里不被重庆所知。赈灾的不力乃至对灾情的置之不理,又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

《大公报》记者张高峰到河南后又惊又怒,把一切实况都记录了下来,但是直到此时国民政府高层还是不信。直到1943年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河南拍摄了大量照片,然后把报道发给时代杂志社并做专题报道,河南的惨况才进入国际的视野。让人气愤的是,白修德还受到当地官员的款待,他们的桌上是琳琅满目的菜肴。经过白修德的报道后,国民政府高层才真正开始重视起河南灾情,制定措施抢险救灾。

1943年新麦即将成熟时,第一批赈灾粮才发到部分难民手中。6月,随着新一季小麦的成熟丰收,大饥荒方告结束。



村庄废墟以及干河道



成排树木的树皮被饥荒受害者剥离吃掉。



饥荒灾害下的儿童。



死于饥荒的儿童



倒毙的饥荒受害者。



道路上垂死的老人与孩子(饥病使老者先死,留下孤独和无助幼儿也会不久于人世)。



妇女和儿童从树上剥树皮当食物充饥(一位母亲最好办法就是将树皮饲料之类的东西往她饥饿的孩子们嘴里塞)。



饥荒受灾地区的人们剥树皮充饥。



妇女在剥树皮(饥荒期间树皮是唯一剩下吃的东西)。



?妇女在捣碎晒干的植物(当食物)。



妇女在捣碎晒干的植物(当食物)。



饥民(她的嘴里塞着不能消化的稻草,正等待即将到来的死亡)。



扑倒在道路上的饥民。



扑倒在道路上的饥民。



饥荒发生地区的男孩。



饥荒发生地区的男孩。



饥荒发生地区的男孩。



饥荒难民。



饥荒难民。



儿童难民饥民。



饥荒受灾地区的儿童



饥荒受灾地区的妇女。



饥荒受灾地区的妇女。



饥荒受灾地区的妇女。



饥荒受灾地区的男孩。



饥荒受灾地区的母亲和儿童。



饥荒受灾地区的难民。



饥荒受灾地区的难民。



饥荒受灾地区的难民。



饥荒受灾地区的女难民。



饥荒受灾地区的人们



在饥荒受灾地区的难民。



难民在等待食物(饥荒期间难民聚集在一起,从救济站等待一碗微薄的稀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