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开始后,经济上本就不算宽裕的俄罗斯一直在寻找降低战争成本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武器的强大威力被“意外”发现,用普通无制导航空炸弹加装统一滑翔和校正模块套件(UMPK)的滑翔制导炸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一些战例来看,这种“天降重锤”效果非常不错,乌军的各种防空手段都根本防不住,它神不知鬼不觉可以轻易杀死大量乌军和西方国家派来的顾问(或者说雇佣兵),而有着32个成员国的北约,对此基本上就是束手无策。
(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网站活动海报)
严格来说,北约也不是束手无策,近期《欧亚时报》报道,北约宣布启动了一项倡议,鼓励工业界、学术界和私人创新者开发反滑翔炸弹技术,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还提供了俄军UMPK和UMPB D-30套件滑翔炸弹的描述,要求参与者在3月13日之前提交方案。
看起来,北约已经没啥招了,打算利用“人民的智慧”来对付俄军的滑翔炸弹,只不过能不能成先不说,仅仅是这件事本身,大概就暴露了号称垄断尖端技术的北约32国,加起来也对付不了区区一个滑翔炸弹的尴尬境地。
其实也不能说北约无能,但关键是俄罗斯空天军使用滑翔制导套件的方式,以及滑翔制导炸弹本身来说,都完美规避了北约目前拥有的一切防空手段。
从公开信息来看,俄军一般会派遣苏-34战斗轰炸机,挂载加装了滑翔制导套件的FAB炸弹,炸弹质量从250千克到3000千克不等,这个配置可以在距离目标几十公里的位置就投放,全靠炸弹单薄的小翅膀滑翔过去。
(加装UMPK的FAB-3000炸弹)
这战术可以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乌军和北约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首先俄军苏-34一般在距离战线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外投放炸弹,乌军的防空系统为了安全一般部署在战线后方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处,这两段距离加起来往往超过百十公里,乌军现有的防空系统比如美国的“爱国者”和NASAMS、德国IRIS-T SLM,以及乌克兰本国的S-300V1/PT、“山毛榉”M1等等,都很难有这么远的有效作战范围。
乌军S-300系统使用的拦截弹,理论上对飞机类目标有75到150公里的作战范围,“爱国者”则要取决于导弹型号,一般认为在70到160公里左右。
然而这两个数字也就是理论上,实战中由于防空系统是高价值目标,俄军往往会动用战术弹道导弹进行优先打击,所以不太容易在苏-34丢滑翔炸弹时进行拦截。退一步说,就算乌军愿意冒着吃一发“伊斯坎德尔”的危险进行防空作战,俄乌战场绵延上千公里,乌军一共也没多少堪用的防空系统,两只手根本堵不上这么多窟窿。
(UMPK滑翔炸弹爆炸,从烟尘和建筑物对比来看,至少也是FAB-1500)
拦不住载机,那么拦截滑翔炸弹呢?很遗憾可能性更低,滑翔炸弹本身目标就比飞机更小,只有很小的雷达反射截面积,除非是精度非常高的高级相控阵雷达,否则根本不可能将其从各种杂波中揪出来。
美国大量援助乌克兰的“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是一种理论上可以对付滑翔炸弹的武器,可“毒刺”的工作原理是追踪目标的红外信号,也就是需要目标发出一定程度的热能才行,可这些炸弹也没有发动机,红外信号微乎其微,几千米高度也不足以与空气产生足够剧烈的摩擦,所以“毒刺”也没有效果。
另一个也许有效的方法,则是有AI的光电识别设备。这个办法的优点是光电设备采集图像,AI负责识别,即使不能拦截滑翔炸弹也能发出预警,有挽回损失的机会。然而这个办法对正在一个劲找中国Deepseek麻烦的西方来说,无论在技术还是产能,都太过勉强了,法国总统马克龙承认,在全球AI竞赛中,欧洲只不过是个消费者的角色。
(“毒刺”其实很适合拦截中小型对地攻击武器,但滑翔炸弹没有热源也没办法)
目前有消息称乌军唯一的办法,就是高射机枪拦截+电子战,因为俄军用本国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为这些滑翔炸弹制导,所以干扰卫星信号有一定效果。但这依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即使成功用高射机枪打坏弹翼,或者干扰了卫星信号,炸弹本身还是能炸,落下仍有概率造成巨大损失和杀伤,总不能指望炸弹会乖乖落在荒无人烟的地方。
所以真正有效的办法,其实还是直接拦截载机,摧毁挂载滑翔炸弹的俄军苏-34或其他战斗机。可乌克兰早已丧失了制空权,为数不多的战斗机根本没机会进行截击作战,前几天刚有一架苏-27S被俄军苏-30SM在130公里外击落,防空系统又被俄军死死盯着,根本发挥不出什么效果,没有制空权就没有一切这个真理,对乌克兰而言绝对真实。
(疑似被摧毁的“爱国者”,俄军分出很大一部分资源专门对付北约防空系统)
所以北约搞的这个反滑翔炸弹竞赛,大概率不会有什么真正有用办法出来,无法提供够多够先进的战斗机给乌克兰,无法拿出更多的防空系统和防空导弹给乌克兰,最重要的是无法实现足够规模的工业产能,北约的这一切动作都只不过是白费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