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徐瑞主任、苏国英主任带领电生理团队顺利完成1例心腔内超声(ICE)引导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房颤射频消融术及室间隔射频消融术,该术式是我院电生理团队首次独立开展的手术,标志着医院电生理团队在肥厚型心肌病射频消融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来自内蒙古的56岁张先生,28年前弯腰捡物品时出现一过性晕厥,后辗转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多年来,张先生尝试过多种治疗方式,效果均欠佳。近期更是频繁感到胸闷,快步走、上楼后心慌头昏、眼前发黑。剧烈运动后甚至一度难以呼吸,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张先生慕名来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徐瑞主任医疗团队进行治疗。

通过心脏彩超及心脏磁共振检查,均显示,患者的室间隔最厚处达到了24mm(正常不超过12mm),被确诊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这种病会造成左室心腔狭小,致使血液流动受到梗阻,就像水泵的出口被堵住了一样,心脏无法有效供血给全身使用。”徐瑞主任表示,血液堵在心脏里面流不出去,容易造成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甚至随时可能猝死。

患者是患有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经全院组织多学科会诊(MDT)讨论后,决定对患者的房颤和造成梗阻的肥厚心肌同步进行射频消融术,即: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房颤射频消融+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苏国英主任带领的电生理团队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在ICE的精确构建心腔模型下,先行房颤射频消融,然后标测HIS束及其束支,将射频消融导管送至室间隔最厚处,避开传导束后进行室间隔肥厚心肌射频消融治疗。术中患者房颤心律即转复为窦性心律,超声评估SAM征较术前明显减轻。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患者跨瓣压差降低超过50%,效果明显且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经过三天的观察,患者未再出现胸痛、心悸等症状,各项指标逐渐正常,随即顺利出院。


心内科徐瑞主任介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会对患者造成很严重的危害,不仅容易造成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还可能危及肺、脑等重要器官。是一种容易致残,而且致死率高的遗传性疾病。简而言之,就是心肌太过肥厚,导致左心血液流出的通道太窄受阻,需要给肥厚的心肌“瘦瘦身”。

心腔内超声三维标测技术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电生理标测技术,此技术指导下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消融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X线剂量少、并发症较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精准、微创的治疗方法。此术式不仅能够对房颤进行射频消融,还能够精准地避开传导束对梗阻的室间隔进行消融。相较于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传统的无水酒精消融,难以做到精准,liwen术式则无法对房颤进行干预。

该项技术的应用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患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实现了医院多项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新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医院介入微创治疗的水平。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苏国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