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咕咕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500字)
电影《哪吒2》自上映以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打工人共鸣”这一话题更是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在影片中,天庭不再是逍遥自在的仙境,而是一个等级森严、充满职场规则的“大公司”。太乙真人想要晋升为金仙,需要完成一系列指标化考核,这些考核就如同现代职场中的KPI一样,是决定能否升职加薪的关键。哪吒等年轻一代也被卷入这股职场洪流之中,为了获取“降妖资格证”而努力奋斗,即便很不喜欢加班和考核,却也只能无奈接受。
这种将神话元素与现代职场深度融合的设定,乍看之下极具创意,也确实精准地击中了当代打工人在高压工作环境下的痛点。尤其是哪吒从一个被误解的魔童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英雄,这一成长历程似乎与当下“打工人”在职场和社会中摸爬滚打、努力奋斗的状态有着某种契合。
然而,这种所谓的“打工人共鸣”,究竟是源于影片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还是一场精致的自我感动幻觉呢?
从影片的情节来看,哪吒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他不仅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偏见与误解,还要在内心的挣扎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经历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自己在职场中的遭遇。
许多“打工人”在工作中也会面临上司的不理解、同事的排挤以及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任务的压力。哪吒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仿佛为“打工人”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在观影过程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共鸣。
不过,当我们深入剖析这种“打工人共鸣”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情节往往是经过夸张和理想化处理的。哪吒的成长故事虽然充满了戏剧性,但与现实生活中“打工人”的经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电影中,哪吒可以通过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现实中的“打工人”却很难通过如此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的突破。他们的努力往往需要在漫长的时间中积累,需要在细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不断磨砺,而这些过程在电影中是无法完全展现出来的。
其次,电影中的“打工人共鸣”更多地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射,而非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电影中所展现的哪吒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了困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这种情节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即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打工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仅仅通过努力就能解决。他们还需要面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职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各种不可抗力的因素。电影中所展现的“打工人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些现实问题的复杂性,而仅仅停留在一种情感上的慰藉。
何况,尽管神仙们也面临着职场压力,但他们拥有着超凡的法力和无尽的寿命,即便工作再辛苦,也与现实中打工人有着本质区别。现实里,打工人为了生计奔波,可能面临失业、房贷、养老等诸多难题,每一个问题都关乎生存,而神仙们就算考核不通过,也不会有生存之忧。
其三,这种“打工人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焦虑情绪。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打工人”们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他们渴望通过某种方式来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认同。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然而,这种通过电影来获得的情感慰藉往往是短暂的,它并不能真正解决“打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相反,这种短暂的情感慰藉可能会让观众陷入一种自我感动的幻觉中,从而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真正思考和解决。
作为“打工人”,我们更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奋斗,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的突破。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如何通过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来解决“打工人”们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沉溺于电影中的“打工人共鸣”,陷入一场精致的自我感动幻觉中。【《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