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99年7月,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迎来重要里程碑。
由124名科研工作者组成的首支北极科学考察队,启程前往北极地区。
这一历史性突破的实现,源于一份尘封已久的国际条约——《斯瓦尔巴条约》。
这份签订66年来一直未被重视的条约,直到1991年才重新被发现并发挥重要作用。
被遗忘的条约
1991年夏,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高登义应邀参与北极科学考察项目。
在考察期间,高登义在斯瓦尔巴群岛一家极地博物馆进行学术交流时,意外看到了一段珍贵的史料影像。
黑白画面中一闪而过的影像和字幕,令他震惊不已:
在《斯瓦尔巴条约》的协约国中,中国也赫然在列。
作为中国的极地科学家,他此前竟然从未听说过这件事。
怀着震撼的心情,他立刻向同行的挪威教授求证。
在对方找来的一本书中,对这段历史有着明确记载:
1925年,中国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成为协约国之一。
简单来说,《斯瓦尔巴条约》就是一枚通往北极的“钥匙”。
北极与南极大陆不同,早在第四纪冰期结束之际,极地原住民因纽特人就已经在北极圈内活动了。
环北极区域由八个主权国家共同构成治理主体,国际社会统称为“北极理事会核心成员国”,也就是“北极八国”。
1920年,《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署,成功解决了持续数个世纪的斯瓦尔巴群岛主权归属争议。
条约在确认挪威对该群岛享有领土主权的同时,也明确提出:
在遵守当地法规的前提下,各国公民和机构也有权在斯瓦尔巴群岛自由开展科研、旅游、经贸及生产等活动,且无需挪威政府额外审批。
也就是说,科学家们无需通过繁琐的外交程序,即可直接进驻建立科考站,与各国开展合作。
这种“国民待遇”,为北极活动省去了许多麻烦。
亡羊补牢犹未晚
我国在南极的长城站,是早在1985年就建立的。
而北极的科考之路,却比南极晚了很长时间。
根本原因,就是《斯瓦尔巴条约》此前一直鲜有人知道。
据一份北洋政府执政时期的资料记载:
1925年,我国经法国之邀请并承认荒岛主权……加入该约,侨民可赴岛经营事业,享条约保障。
那么,法国为什么要邀请中国?
一战后,凡尔赛体系试图重塑国际秩序。
法国作为协约国核心成员,自然希望拉拢更多国家支持新条约体系。
中国在一战中虽未直接参战,但派出大量劳工支援协约国,牺牲巨大。
然而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山东权益的诉求遭拒,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
法国此举,也可以理解为是西方列强对华的一种“象征性安抚”。
为什么说是“象征性”呢?
斯瓦尔巴群岛与中国大陆相隔约6000公里,这一距离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遥不可及。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根本没有能力支持极地开发。
西方邀请中国签署,就是一种外交姿态,试图缓和中国的反帝情绪,防止北洋政府倒向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
法国也有意借此扩大在华影响力,平衡英、美、日等国的竞争。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也在试图通过参与国际事务,摆脱“弱国”标签。
尽管当时内忧外患,但外交官员也在努力通过国际协议,为国家争取权益。
加入《斯瓦尔巴条约》虽无直接利益,但也是中国为融入国际社会的一次尝试。
只不过,段祺瑞政府在签订此条约时,主要关注的是条约赋予的渔业权,并未意识到这份条约的战略价值。
再加上此后数十年战乱频仍,这份条约也逐渐被历史湮没。
六十多年来,各国纷纷依据条约在斯瓦尔巴群岛开展科考和资源开发,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斯瓦尔巴条约》条约的“红利”没有被挖掘,中国在北极的科考开发仍是空白。
在北极事务上,我们丧失了太多的利益,错失了20世纪中后期的北极科考黄金期。
手握条约却毫不知情,就好像是拿着钥匙却没找到门。
但亡羊补牢犹未晚。
高登义一回国,就将他的发现报告给了中国科学院,并且呼吁在北极设立科学考察站。
一场因偶然发现而启动的北极科考计划,就此拉开帷幕。
雪龙号首航北极
1999年7月1日,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的“雪龙号”破冰船经过全面改装后,承载着124名科考队员从上海港启航。
这艘1.67万吨的巨轮,配备2台1.56万马力柴油机、具备1.2米连续破冰能力。
历时两个多月,完成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航程。
此次科考,创下了多项突破:
首次在北纬75°布放卫星跟踪浮标,成功获取北极大气边界层数据;
首次采用CTD剖面仪对楚科奇海进行分层采样,填补了我国北极海洋数据库空白;
生态学家在浮冰区发现特有的北极硅藻群落,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关键样本。
考察队更深入北极圈800公里,为后续建站积累了大量选址数据。
2001年挪威政府根据《斯瓦尔巴条约》第8条,正式向中国发出建站邀请。
经过三年筹备,我国于2004年建立了北极黄河站。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当年那份《斯瓦尔巴条约》。
若无这份协议,中国在北极建站就要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纠纷。
一份尘封66年的国际条约,因机缘巧合重见天日。
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令人痛惜那错失的宝贵时光和发展契机。
如今,黄河站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极科研的重要基地,中国在北极研究领域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这段有些戏剧性的北极征程,印证着中国从极地科考后来者到领跑者的蜕变之路。
参考资料
《斯瓦尔巴条约》缔结背后的原因与政治博弈
主权独享共同开发——斯瓦尔巴群岛争端的化解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