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特朗普对华的这轮征税行动非但没有尝到任何“甜头”,反而中方的反制措施远超美国想象,将美企打了个措手不及。
在美国政府对华连开三枪,又威胁“对全球征收关税”之际,中国做了截然相反的举措:号召其他国家一起“抗美”。
这场关税冲突为什么我方更有底气和把握?特朗普的行动应该如何遏制,才能达到一击见效?
本月1日美国如期宣布对中、加、墨三个国家加征额外关税,除了中国是10%之外,其他两个国家都是25%。
但在最后一刻(4日)对其他两个国家的征税行动突然被宣布“延期执行”,只有中方成为了唯一受害者。
这也被视为美国政府对华打响的“第一枪”,美媒还不忘了提醒:特朗普的动作只是“开胃菜”,未来必将对中国采取更多措施。
美国新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上台之前,也扬言他任期内要对中国“征收最高水平的关税”。
此外,特朗普1日宣布出台的第二条措施还取消了对中国一切商品征收“最低关税标准”800美元的限额,因此也在4日当天中断中国邮寄美国包裹。
美媒称这些包裹大多数是美国人在网络平台上订购的产品,对其一一加税是根本不现实的。
果然只过了很短时间,7日美国政府就宣布恢复800美元的免税门槛,并接受来自中国的入境包裹。
由此可见,这仍然是对中方的“威慑性举动”。
特朗普的措施原本是指望中国能妥协和美国谈条件,因为他在加税之后立刻抛出“准备和中方通话”的讯息。
但中方立刻做出反制,宣布对美国石油、天然气、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等一系列产品征收关税。
这些类项都是美国对中国最常出口的领域,将对美企利益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在征税报告中还特别注明“不予取消”,不再给美方谈判的机会。
紧接着美媒曝中方已经拒绝了特朗普的通话邀请,我方的立场很明确:并不接受这种以关税为目的的勒索行为。
在这次中方的反击措施中,最关键的一条无疑是对矿产品的管制出口。
相关部门一口气宣布了对钨、碲、铋、钼、铟等多种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让美国加工企业猝不及防。
他们原本认为不管中方怎么反制,都是中美“关税领域战争”,没想到会扩大管制到禁止稀有金属出口。
西方对中国钨金属需求巨大,因为全球超过80%的钨产自中国,当前各国钨金属现货已经被抢购断货。
这种材料在航空和军工领域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方这一轮是否还要效仿去年五角大楼“捡废品”提炼镓元素,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6日当天,特朗普政府对华打响了第三枪,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石油工业实施新的制裁,尤其是“将大量石油运往中国的企业”。
过去伊朗的石油被美方长期禁止出口,只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海上渠道运输,美方声称一部分石油的目的地是在中国。
这轮扩大制裁预计针对的主要是“交通工具”,也就是谁帮助伊朗向中国运输石油,谁就要被连带打击。
一般来说国际石油企业都和美元支付有很多交集,可能会因为美国的威慑行动而拒绝继续运油。
之前特朗普威胁“要将伊朗的石油降低为零”,和这条措施有很大的关系。
特朗普的这一举动寄希望于打击伊朗的同时,也想影响到中国。
一方面石油出口是伊朗经济重要支柱,制裁运输伊朗石油的实体和个人,会使伊朗石油出口渠道变窄,收入大幅减少,加剧伊朗本就面临的经济困境,如货币贬值、财政紧张等问题。
另一方面为填补伊朗石油缺口,中方或需从其他地区以更高价格进口石油,增加采购成本。
此外,制裁导致油轮运输等物流环节受影响,面临被美国冻结资产等风险,使运输成本上升,这才是美方破坏中国经济的目的。
近日,中国就美国加征关税一事向世贸组织165个成员国发出通知,请求就该事件进行磋商。
此举发生的背景就是美国马上要将关税手段扩大到全球,在7日和日本首相会晤时,特朗普扬言下个月会对大批国家进行额外收税。
中方号召WTO成员国磋商,旨在利用多边贸易体制的规则和机制,通过合法途径捍卫自身权益,要求美国纠正错误做法。
最关键的一点是,中方希望各国能团结起来,对抗美方无理的关税手段。
因为美国的举动并不只是针对中国,而是扰乱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几百年前当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的时候,强行使用坚船利炮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逼迫其“协商关税”便于他们倾销商品和完成财富积累。
到现在发展中国家掌握了制造业,欧美又开始使用关税规则关闭大门,不允许其他国家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贸易。
中方的举动号召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抵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维护WTO权威性的同时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但最近一系列迹象显示,只有马来西亚等少数几个国家敢站出来发声,指出美国的关税“不公平”,更多的国家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得罪美国选择沉默。
在美国看来,他们也许就是下一个可以欺压讹诈的对象。
参考资料
《特朗普修改政令,暂停对来自中国的小包裹征税》观察者网
《特朗普对伊朗“极限施压” 欲令伊朗石油“零”出口》东南网
《涉及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世贸组织:已收到中方申诉》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