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习俗中,一直流传着“不到十五都是年”的说法,意思是说,过完正月十五,“年”才算结束。

今天正好正月十五,传统意义上的元宵佳节,“年”的最后一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把元宵节说成“闹元宵”,究竟是为什么?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在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的仪式,点燃了元宵灯会的星火。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的正月十五,洛阳城张灯结彩绵延八里,西域商贾惊叹“中国灯市,天上星河”。

到了唐宋时期,元宵狂欢达到鼎盛,长安城取消宵禁三天,百姓“千门开锁万灯明”,文人墨客在灯市吟诗作对,民间艺人表演各种绝技。



从元宵节的起源及发展看,传承2000多年的全民元宵节狂欢,以“闹”为名,用最热烈的方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闹元宵”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重要仪式,“闹”,体现了元宵节的热闹与欢乐。它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元宵节的“闹”,既是对春节的圆满收官,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闹”,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古人认为冬季阴气积聚,需要用喧闹驱散邪祟,震天的锣鼓、绚丽的火光、鼎沸的人声,组成了驱邪纳福的仪式。



“闹元宵”,到底要怎么“闹”?

2000多年的传承中,人们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将元宵节的“闹”不断具象化,将“闹”融入并体现在多种民俗活动中。

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人们制作精美的花灯,悬挂在街头巷尾,到处一片灯火辉煌。花灯种类繁多,有走马灯、宫灯、动物灯等,造型各异,美不胜收。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智力游戏,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供人猜测。猜灯谜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还能锻炼思维能力,全国各地都保留着元宵猜灯谜的活动。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元宵节的重头戏,更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表演活动,龙和狮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力量,人们通过舞龙舞狮祈求平安和丰收。



放烟花。放烟花一直是元宵节夜晚的重要活动,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禁制令,个人很难放烟花。但部分城市会在元宵节这天,开展由政府组织的集体放烟花活动。

吃元宵。在饮食上,元宵节必吃元宵,自古以来,元宵便是正月十五的传统食品,啥都可以不吃,唯独不能没有元宵。元宵用糯米粉制成,内包各种馅料,象征团圆和美满。有趣的是,我国南北地区的叫法却不同,北方称为元宵,南方称为汤圆。

元宵节的“闹”,一方面,可以看作“热闹”的元宵节,另一方面,是指以相应的民俗活动热闹地庆祝元宵节。

从古至今,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以各种不同的庆祝活动,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