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还有 100 多天倒计时,越到最后越不要盲目跟风完成学校作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每个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数学函数部分薄弱,而学校作业可能重点在立体几何;有的学生英语语法差,但作业可能侧重于阅读理解。如果盲目跟风完成学校作业,就可能没时间去强化自己的薄弱点,导致短板一直存在,影响整体成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需要做一些拓展提升的题目;而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可能还在为基本概念和定理的理解犯难。学校作业是统一标准,若都按部就班完成,会使学优生 “吃不饱”,学困生 “消化不了”,无法实现高效复习。
一 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
知识掌握程度不同
学习能力和进度有别
高考冲刺阶段,自主复习至关重要。学生需要时间梳理知识体系、整理错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等。若把大量时间花在跟风完成学校作业上,就会挤压自主复习时间,无法深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难以提高复习效果。:各学科都有不同的复习重点和难点,且每个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复习需求也不同。盲目完成学校作业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科复习时间过长,而其他学科被忽视,造成学科间的不平衡,不利于总分的提升。
二 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自主复习时间被压缩
无法平衡各科复习
学校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普适性,难以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比如对于想冲击高分的学生,学校作业的难度和深度可能不够;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又可能存在部分题目过于困难,无法起到巩固基础的作用。:学校作业的安排可能不完全与高考命题方向和重点契合。如果学生只是盲目完成作业,而不关注高考的最新动态和要求,就可能会做一些无用功,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 作业针对性的局限
普适性与个体需求的矛盾
可能偏离高考重点
盲目跟风完成学校作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受到一定限制。高考不仅考查知识的掌握,还考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等,来拓宽思维,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完成固定的作业任务。:每个学生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有的学生适合通过做真题来提升,有的学生则需要进行专项突破。如果只是跟着学校作业走,就可能无法实施自己的有效策略,影响学习效果。
四 学习策略的多样性
限制思维拓展
缺乏个性化策略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学弟逆袭故事,一直以来,我把能考上重点大学归功于运气,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之人。一是因为自己能轻松取得好成绩。轻松是指从没有额外上过补习班,除了高考学校统一安排的补习课。放假的时候不是和妹妹弟弟疯玩,就是跟着去爸爸工地上赚零花钱。那时候家里孩子多,爸妈忙着养家,也没意识管我读书,从没和我灌输过读书有用论。初中的时候说考不上高中就没读了。高中的时候说考不上大学就没读了。幸运的是,我碰到好老师。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我成绩平平。后来因为数学曾老师对我的喜爱和关注,并影响了五年级数学老师对我的鼓励,至此,我的成绩开始稳步前进,到初中在班级里能名列前十。接着幸运的是,初中升高中,在选拔全县尖子班的考试中,我以踩着分数线的成绩进入最好(虐)的班级。那时候以我对学习和考尖子班并没有太大愿望,只是试一试的态度,可能是心态好,幸运的踩着尾巴进入了尖子班。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为“考大学、赚大钱、去大城市、过好生活”而努力读书的目标,反而时不时的质疑“为什么要读书”之类的厌学情绪。我就这么迷糊的随大流,进入高中,高一高二我完全是边学边耍过来的,没有投太多的精力在学习上,直到上了高三我才重视学习,有自己的目标。那个时候我只能考503分,从我认真开始我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是效果都不大,学校布置的作业都做了,不懂得问题也去问了老师,但是考试成绩始终不理想。直到我遇到了小航哥,小航哥了解我的情况过后重点分析了比较薄弱的几个版块,一共定制了5个阶段的提分计划,每科都根据分数合理分配好了时间,学习方法也明确的表明了出来,我省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怎么学习,我现在就是执行学习方案和多和小航哥沟通就行,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当天解决,高三时间不多,不能把问题积累起来。最后高考我考了613分,感谢小航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