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央医院”窑洞里起步,医生技术高明,多是“海归”“博士”
1940年9月16日,李讷满月宴,毛主席和中央医院的医生合影
左起:魏一斋、石昌杰、刘允中、邵达、金茂岳、毕道文、傅连暲、侯健存、毛主席
延安中央医院筹建于1939年4月,在李家坬半山坡上,请人挖三四十口窑洞,设30张病床,9月开始接收病人。同年11月7日举行了开院典礼(苏联国庆日)。
1939年11月7日,中央医院开业合影
延安中央医院外景,山挺高,吃喝拉撒都要往山上运,病人看病也往山上运
延安中央医院条件艰苦,和当时的南京中央医院根本没法比。但延安中央医院汇聚一批业务高明的技术专家,办院理念先进,制度体系健全,不次于现在的正规医院。
南京中央医院
傅连暲、何穆、魏一斋先后任院长。还有一批“洋大夫”曾在此工作,最著名的有加拿大人白求恩、最早和斯诺一起到保安采访毛主席的美国医生马海德。
马海德陪毛主席打乒乓球
1960年6月,毛主席会见斯诺,马海德陪同,他们是毛主席的老朋友
白求恩鸟瞰延安
还有经宋庆龄介绍来延安的印尼籍德国共产党人毕道文、由斯大林派来延安的外科专家苏联人阿洛夫、率公谊会医疗队来延安的英国人叶彼得、新西兰人葛礼馥、英国人许岩礼夫妇、美国人斯坦莉小姐 (护士) 、还有印度援华医疗队等。
毛主席和印度援华医疗队合影
1943年, 延安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和苏联外科医生阿洛夫在延安合影
英国医生许岩礼太太产后坐担架行军
医者仁心,这些“洋大夫”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却很少被人了解。
中央医院科主任、护士长以上的高级专家,他们大都出身于名牌大学,有博士学衔,有的留过洋,原来在大后方,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面对日本的侵略,看到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和中国的前途寄托在延安。
左起:魏一斋、石昌杰、刘允中、邵达、金茂岳、毕道文、傅连暲、侯健存、毛主席
魏一斋(左1)、金茂岳(左5)、侯健存(左8)都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魏一斋和金茂岳学习妇科,魏健存学习儿科,三人都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4年,魏一斋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妇产科医师。1936年进北平协和医院进修,结业后留任医师,与我国著名医学家林巧稚相处共事。1938年9月16日来到延安,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魏一斋奉调筹建中央医院时,利用齐鲁校友关系,动员红十字会医疗队的侯健存(左8)、金茂岳(左5)到中央医院工作并留在延安参加了革命。魏一斋任医务主任兼外科主任,金茂岳任妇产科主任兼医务处副主任,侯健存任儿科主任。
金茂岳
石昌杰(左2)中央医院副院长。
傅连暲(左7)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参加过长征,被誉为“红色华佗”,新中国开国中将。
毕道文(左6)内科主任,原籍广东,祖父辈时迁到印尼,他出生在印尼,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
毕道文在德国受到过正规的、先进的医学教育,他医术高明,对内科、外科、妇产科无不擅长,因此,每天找他来看病的人都很多。
毕道文(中)与护士们在延安中央卫生处门诊部内科门前
后来接任内科主任的何穆毕业于法国都鲁士医学院,是肺科专家。
刘允中(左3),河南人,焦作中福医院护校毕业,学历不高,但他虚心学习,是中央医院自学成才的医生。
邵达(左4),江苏人,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南通医学专科学校,后又在南洋医学院就读,为革命行医一生。
这些知识分子能留在延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毛主席等领导人对知识分子极为尊重。
科室主任的待遇和首长的待遇差不多,生活上的关照才是对人才的尊重
左起:周恩来、毛主席、博古(右一)
在延安中央医院,科室主任工作很重,主要有三项:一、临床工作,随叫随到。二、教学任务,他们肩负着本院年轻医生和护训班的教学、医大的教学和女大的教学任务。三、首长们的保健工作,经常是一来电话马上就出诊。
他们关心中央领导的健康,中央领导也关心着他们。
贺龙从前线回来,赠给金茂岳两匹马,一匹白马驮东西,一匹黑马给他出去看病时骑。
妇产科人员合影,左起:黎平(金茂岳妻子)、邹贞坚、宋光明、夏文、韩子玮、龙静先(石昌杰妻子)、金茂岳
有一次,宋庆龄听再访延安的斯诺说,延安的医院用最原始的沙漏计时,宋庆龄就托爱泼斯坦带了多块手表赠给毛主席。毛主席便把这几块表全部送给了医院,金茂岳、侯健存、魏一斋等主任级大夫,每人都得到了一块手表。
魏一斋还得到过毛主席赠送的羊皮大衣和毛毯,侯健存也得到过毛主席赠送的狐皮大衣和皮鞋,金茂岳得到过毛主席和朱老总赠送的毛毯。
毛主席和朱老总送给金茂岳的毛毯
另外,在边区物质困难的条件下,医务人员享受高津贴,生活上给予比较优厚的待遇。
1942年10月2日,边区卫生处有一个《关于所属各类技术人员待遇规定的通知》,规定凡在国内外医科学校毕业者,生活上给予特殊照顾。工作三年以上的医生,每月津贴60~80元,最低30元;凡在卫校调剂班毕业的司药每月30元;从专门学校毕业的护士每月20~40元。
左起:任弼时女儿任远征、儿子任远、石新民、李讷、傅维方(傅连暲儿子)
司药以上的一律吃“小灶”,高级医生家属与本人同等对待,特级医生和外国朋友相同,享受边区最高待遇,除津贴外,每人每月15斤大米、15斤面、30斤猪肉、30斤蔬菜及食盐、石炭不限等。
延安实行供给制,大人小孩一样,每生一个孩子就多享受一份待遇。生孩子不花钱,不需要家属陪护,护士全程护理产妇和婴儿,孩子有学上,尽管延安物资条件艰苦,但很少有独生子女。
红墙摄影师侯波抱着刚生的儿子,她曾在中央医院做过短期护士
中央医院几位科主任,都享受“小灶”待遇,有专职厨师,和中央首长的待遇是一样的。凡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中级专家则享受“中灶”待遇,都在“中灶”就餐。他们的津贴费,也大大高于延安的一般干部。
这才是对知识分子最大的尊重。
毛主席曾向妇产科主任金茂岳鞠一躬,这事要从金茂岳的女儿说起
金茂岳的女儿金星
金星1941年9月出生在延安,她长大后女承父业,走上了医生这条路。1966年,金星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世纪坛医院副主任医师。
金茂岳领导的中央医院妇产科曾接生3800多个“延安娃”。2006年,金星退休后,她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在延安中央医院出生的人找出来。
左:李讷在延安,右:金星采访李讷
5年多的时间,她征集了近2000名延安娃,拜访了200多位在世的父母们和100多位在世的中央医院工作人员,一提起延安,每个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这个讲一点,那个讲一点,这个介绍那个,那个介绍这个,那段激情燃烧岁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金星捧着父亲延安留影,墙上是毛主席赠词
在征集延安娃的过程中,有一天,金星接到一个叫陈志平的阿姨的电话,她说:“金星啊,你是金茂岳主任的孩子,你到我这里来一趟,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
金星立即去见陈阿姨,她说:“那年我在中央医院住院,主席夫人也在住院,毛主席来医院探视。大家听说毛主席来了,都争先恐后从病房里出来看主席。我亲眼看见毛主席给你爸爸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说:谢谢你!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毛主席这一辈子给几个人鞠过躬啊,所以记得特别清楚。”
陈志平
金星还听父亲讲过接李讷来到世上的故事。
金茂岳为主席夫人接生,李讷满月时,毛主席宴请中央医院医生、护士
1940年9月16日,李讷满月宴,毛主席和中央医院的医生合影
1940年7月,江同志来到中央医院妇产科住院待产,金茂岳主任按常规给她做了细致的产前检查。8月3日,江同志在医院顺利生下了李讷,助产士黎平(后来和金茂岳结婚)和金茂岳亲手把李讷接到这个世界上。
江同志住院期间,毛主席曾几次前来探望。有一次,在场的黎平记得,主席穿着一身粗布衣服,膝盖上还打着两块补丁,很平易近人。他和大家无拘无束地聊着,问了夫人的情况,并一再叮咛说:“江青参加革命时间不长,对她不要有什么特殊的照顾。”
金茂岳在看病
石昌杰副院长听说毛主席来了,向毛主席反映个情况:“医院附近山上的某单位安装了一台发电机,发动起来噪音很大,影响医院工作和病员休息,医院多次反映了意见,仍没有得到解决。”
毛主席听了说:“医院病人需要安静修养,发电机的噪音太大,是有影响。应该让他们搬得远一些。但现在江青正在这里住院,若马上让他们搬走发电机,恐怕会产生误会,影响不好。还是等她出院以后再说吧!”
江同志出院不久,山上那台发电机果然搬走了。
毛主席不仅如此具体地关心着医院的工作,对家属的要求也很严格,不允许搞任何特殊。
左起:李讷、毛主席、叶子龙的两个女儿叶燕、叶利亚
一个多月后,正逢传统中秋佳节来临,也是李讷满月的喜日。为了答谢中央医院的医护人员,毛主席特意邀请大家到他在杨家岭的家中作客。
9月16日这一天,中央医院的傅连障院长、石昌杰副院长,金茂岳、魏一斋、侯健存、毕道文等医院各科主任,还有医生、护士、助产师等17人一起来到了杨家岭,把毛主席住的窑洞挤得满满的。
主席夫人和机要秘书叶子龙、蒋英夫妇忙里忙外地招呼大家,康克清也被毛主席请来作陪。
毕道文
内科主任毕道文大夫不胜酒力,一高兴喝多了。
助产师黎平记得,那天,毛主席问她:“入党了没有?”
她说:没有。
毛主席又问:“为什么不入党呀?”
她回答:“我还要挤时间看书,怕入党后开会多,影响进步!”
毛主席说:“这就不对了,党员开会,也是为了帮助进步呀!”
毛主席和夫人、李讷、叶子龙夫人蒋英合影
那天到场的人太多,一个窑洞挤不下,宴会在两个窑洞里举行。毛主席陪男同志一桌吃,康克清和主席夫人陪女同志。
席间,大家开怀畅饮,谈笑风生,气氛非常融洽。
后排左起:丁兰、陈然、何奇、郁彬、刘正绘、黎平、蒋英,前排左起:丑子冈、龙静先、康克清、郭素琴
吃完饭后,主席夫人借来了照相机,给大家拍照。毛主席与男医生们在窑洞外面合照了一张,康克清和护士们在窑洞里合照了一张。
2013年4月,金星来到成都,走进石昌杰副院长的家,他的儿子石建中拿出一本石副院长生前珍藏的老相册,扉页上粘贴的就是和毛主席的合影,石副院长亲笔写下:
最幸福的日子!
同毛主席合影
(四十年代在延安)
石昌杰珍藏的老相册
每一个在毛主席身边的人,回忆起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时光,都是这两个字:幸福!
看,毛主席夹着烟随意站在最边上,金主任西装革履出席,站在正中间,跟随这样的领袖能不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