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产“银杏叶”的飞行视频在网络曝光以来,关于六代机的讨论越来越多了,然而随着这个讨论的越发深入,大家普遍都有一个感觉,怎么看着六代机越来越像一款轰炸机了呢?
网络上大家普遍拿着在专业刊物上出现的一些字眼,来衡量六代机的标准,比如说全向的高隐身能力,比如说大载弹能力,比如说久航、远航能力,比如说杀伤性近程防御能力,那么由这些能力构成的六代机,怎么看怎么都有点像一个轰炸机?更何况“银杏叶”50吨上下的起飞重量,说它是一款战斗机,总是让人觉着有那么点不大对劲。
这么大的体重,这么大的体量,如果让它在空中做出那种上下翻飞式的机动空战,或者叫近距格斗的动作,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的一款飞机还能叫战斗机吗?
当这种争论越来越激烈的时候,美国人又插了一杠子,看到中国的六代机首先亮相,美国人憋不住了,对外宣称B-21轰炸机才是第一款真正出现的六代机,这个动作一下子又把六代机等于轰炸机,画上了等号了,于是大家的疑问更多了,六代机会不会是一款轰炸机呢?
讲讲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我的观点是六代机不会是一款轰炸机,它依然是一款战斗机,或者更贴切一点讲是一款战斗轰炸机,为什么这么讲,这么讲有没有什么依据呢?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在讲六代机几个标志性的技术特征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描述,那就是远航、久航能力。
远航能力很好理解,那么久航能力又是为什么呢?我能够飞到遥远的目标上空,把炸弹导弹投上去,这不就行了吗?而完成这个飞行的任务,似乎时间越短越好,那么为什么还要提久航的问题呢?提久航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一代的战机要求在遥远的空域,长时间的滞留保持存在,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要长时间的滞留保持存在呢?
想一想战斗机是干什么的?如果从原教旨的意义上来说,战斗机的任务就是夺取和保持制空权。这里头有两个动作,一个是夺取,一个是保持。飞到敌方的基地上空,把弹药投下去,摧毁敌方的基地,这个可以理解成为夺取制空权。那么保持制空权,又怎么保持呢?特别是在遥远的空域,要想保持制空权需要怎么做呢?需要在这一块空域保证你的空中力量,长时间的存在,一旦敌方的空中平台出现在这一空域,随时摧毁它,这就是久航的意义。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不是战斗机又是什么呢?至于说机动能力问题,那是我们认识当中的一个“钢印”,因为在过去的历史当中讲到空战,那就是近距格斗,讲到近距格斗就是上下翻飞,要实现这样的机动飞行,就需要有最大过载,8个G、9个G的能力,但对于一个50吨上下的大家伙,不要说让它飞到8个G、9个G,飞到5到6个G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因为巨大体量在巨大的过载中,如果要保持完好的话,需要多大的强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很多人认为,六代机似乎就是轰炸机了,这里头的误区是空战的模式绝不仅仅是近距格斗。
其实从二代战斗机问世以来,人们就开始探讨中距空战问题了,中距空战、远距空战不再是那种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的空中格斗了,它的过程只是发现、瞄准、射击、摧毁,随着机载火控系统和机载导弹的射程越来越大,这种中距空战、远距空战,慢慢的已经在空战当中占据了优,占据了主导地位。
那么如果以这样的一个空战模式,“银杏叶”是不是能够胜任,是不是能够完成,或者说能够很好的完成呢?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一个模式,飞行在2万米以上高空的“银杏叶”,具备类似于小型预警机,这样的空中搜索和态势感知能力,在半径几百公里的范围内,一旦发现目标,便可以从它那硕大的弹仓当中发出一枚远程或者超远程导弹将其击毁,这种模式可以把它视作一个“空中巡洋舰”的空战模式,看上去有点俯视众生的味道。
当然这种空战模式,更多的并不是针对那些上下翻飞的战斗机,而更多的是针对那些大飞机,战略轰炸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等。而它针对的这些,恰恰构成了对手的完整的空战体系。当失去了这样的一个空战体系支撑的话,那些上下翻飞的小飞机,实际上已经根本无法构成足够的威胁了。而对于这个在2万米以上高空俯视众生的“银杏叶”来说,要想击落它,那些上下翻飞的小飞机,似乎又存在着够不着、打不到,只能看的状态。再进一步说,甚至看都看不见、看不清、
那么有了这样一个能力之后,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夺取和保持制空权的空域,可以向外一直推延到海上1500至2000公里的大洋上空了。当然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空战场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地理条件也不同,所以对于远航、久航的标准也有不同。
但对于我们而言,没办法,我们面对的是浩瀚的太平洋,所以对我们的六代机来说,夺取并保持制空权,就需要这种远航、久航能力。远航、久航不是飞过去就可以了,远航飞过去要摧毁目标,久航可以使它在遥远的空域,保持长时间的存在,从而保持这一空域的有效控制权。
讲到这些,你说六代机还会是一个轰炸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