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刀郎演唱会济南站举办前夕,2月9日中午,音乐人刀郎专程前往淄博蒲松龄故居进行参观访问。活动期间,刀郎与蒲松龄第十一世孙、聊斋俚曲代表性传承人蒲章俊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聊斋和聊斋俚曲。蒲章俊将《聊斋志异》康熙抄本第十一号赠送给了刀郎,以此致敬他的专辑《山歌寥哉》。同时,刀郎也在《聊斋志异》的康熙抄本上签名留念。

蒲章俊介绍,刀郎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研读蒲松龄相关著作,在交谈中充分展示了他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造诣。“他对聊斋俚曲很感兴趣,我希望他能帮助我们把聊斋俚曲传承得更好,他也很高兴地同意了。”

刀郎此行到访淄博,正是因聊斋而结缘。2023年,沉寂多年的刀郎带着专辑《山歌寥哉》重出江湖。出自这张专辑的《罗刹海市》在抖音平台上的播放量达到了81.6亿次,歌词引发了解读狂潮,被网友奉为年度“神曲”。

淄博是聊斋文化源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故乡,当地的蒲松龄故居和聊斋城景区因这首《罗刹海市》收获了大量流量。刀郎《罗刹海市》的歌词原型直接来源于《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蒲松龄的《罗刹海市》讲述了一个美少年马骥被飓风卷到罗刹国,发现该国以丑为美,越丑的人地位越高,而他因长相俊美被排斥,后来涂黑脸扮成张飞才被重用的故事。


蒲松龄的《罗刹海市》究竟表达什么?聊斋学家、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马瑞芳解释,蒲松龄最后提到16个字,“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这16个字正是揭示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反而是一些无学之人青云直上。这也与蒲松龄的个人命运有关,他学富五车,但最后是到了七十多岁的时候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因此他写了非常多批判当时科举制度的代表性作品。

刀郎在歌词中提到“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这些描述是对蒲松龄原文中罗刹国地理位置的化用。歌曲中的“马户”“又鸟”等形象,是对原文中罗刹国人物特征的隐喻和变形。同时,刀郎在歌曲中加入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改编。他将罗刹国与海市的对比更加突出,通过罗刹国的黑暗与海市的光明,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专辑《山歌寥哉》的另一首歌曲《画皮》,其灵感同样源自《聊斋志异》。蒲松龄的《画皮》讲述了一个书生王生被女鬼欺骗的故事。女鬼披上画皮,伪装成美女,最终被道士识破并除掉。刀郎在歌曲中对原著故事进行了改编和升华。他将原著中凶狠的女鬼转化为一个追求爱情的阴魂,以此反衬出公子的无德无心。这种改编不仅保留了原著对人性的探讨,还加入了对现代社会中虚伪、浮华现象的批判。刀郎的歌词中融入了原著的元素,比如,“君既不能解我忧,为何问我夜独行”与原著中女鬼的回答“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相呼应。

此外,刀郎在歌曲《画皮》中,还融入了银纽丝调的音乐元素。银纽丝调又名“银绞丝”“探亲家”“四季相思”等,是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俗曲小调。银纽丝调在传统曲艺里流传颇广,也是山东琴书的一种经典曲牌。2006年,山东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刀郎的专辑《山歌寥哉》里,除了银纽丝调外,还有许多传统民间音乐元素,比如广西山歌调、东北靠山调、河北吹歌等,反映出近年来刀郎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关注。正因如此,这次到访淄博,刀郎对聊斋俚曲充满兴趣。

聊斋俚曲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聊斋志异》都出自蒲松龄之手。蒲章俊介绍,《聊斋志异》是给读书人看的,老百姓看不懂,为了让它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蒲松龄才创作了聊斋俚曲。通俗,是聊斋俚曲最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容的生活化、语言的大众化、声腔的世俗化。聊斋学研究先驱路大荒先生曾评价认为:“《聊斋俚曲集》和《聊斋志异》同是我国古典文艺园地里的奇葩,《俚曲集》的艺术手腕较之《聊斋志异》也无多逊色。”

值得一提的是,刀郎获赠的《聊斋志异》康熙抄本,具有特殊意义。《聊斋志异》康熙抄本真迹现存于山东博物馆,抄录于清康熙年间。在现存诸抄本中,它是最早的抄本,抄录时蒲松龄尚未辞世。康熙抄本的重要价值,在于补偿了手稿仅存半部的缺陷,通过它可以获知已佚半部的大体状况。2021年,经山东博物馆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聊斋志异》康熙抄本进行整理,以仿真影印、保持原貌方式出版面世。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