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胃肠癌发现更早一点!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传来消息,该院消化科房静远教授团队对胃肠癌预警、预防和治疗的链条式探索,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开拓着消化病学的新疆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粪便中星座链球菌或咽峡炎链球菌升高可能是胃癌的高危人群,目前医生专利成功转让,通过粪便菌群预警胃癌的试剂盒在开发中;率先证实肠菌可用于结直肠癌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并提出了新的诊断策略和方法;创新性地提出叶酸、黄连素、他汀等传统经典好药可以成为胃肠癌的预防提供新策略和手段。
近日,房静远团队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团队项目,这是上海市政府对其长期从事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早诊和防治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十多年来在微生态影响胃肠癌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的肯定与褒奖。
肠道菌群是宝库,这个创新团队这样挖宝防治胃肠癌
做了三十多年消化科医生,房静远被患者问及最多的问题是:胃炎会发展为胃癌吗?如何用最简便的方式预防大肠癌?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癌前疾病主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海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持续上升,早期诊断比例却不足10%,大肠癌则主要来自于腺瘤。
“肠道菌群是一个宝库,胃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除了遗传因素相关外,还特别受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组成的胃肠微生态调控影响。”房静远团队在国内开创关于肠道微生物组和癌症相关性研究的先河,他们的持续努力也为消化道肿瘤预防与筛查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以往胃癌的早期筛查一直是难题,而胃镜的技术、经济成本也决定了这一手段并不适合大规模筛查。面对这一临床痛点,房静远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胃癌病人的粪便和癌组织里率先挖到了肠道菌群里的两个细菌浓度很高的“宝藏”:咽峡链球菌及星座链球菌,可能成为用于预警和筛查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生物标志物。
通过粪便菌群预警胃癌的试剂盒正在开发中,有助于高危人群早期发现胃癌。房静远还透露,星座链球菌检测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且于2023年完成成果转让。
大肠癌何时会“敲门”?房静远项目组再次层层剥笋般揭秘,低膳食纤维导致粪便低丁酸盐,提示进展性腺瘤发生的高风险,从而首次证明了我国人群中低膳食纤维是大肠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团队牵头多中心研究后同样证明早期大肠腺瘤阶段粪便中共生梭菌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如联合应用癌胚抗原和粪便隐血试验,共生梭菌丰度早期预警大肠肿瘤效果更佳,这也是易于推广的方式。”
传统药物焕发新生,胃肠癌一级预防造福更多人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叶酸、黄连素、他汀、甲硝唑……这些耳熟能详的药名一次次被房静院团队激活,焕发新生。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传统药物治疗胃肠癌前疾病和阻断癌进展的新观点,为胃肠癌的一级(病因)预防提供了新策略。
“传统药物价廉、安全性好,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基层医院普及的可能,能让更多的老百姓用得上。”作为消化科的“国家队”,房静远始终觉得使命在肩。
“1993年,我有幸成为江绍基院士的博士生,他是中国消化病学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叶酸和β胡萝卜素都被认为是对消化道的健康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我们尝试使用叶酸、β胡萝卜素等物质进行实验。通过这些试验,我们希望找到能有效预防消化道肿瘤的方法。”对房静远而言,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之一,“如果说外科、肿瘤科的医生是让病人告别肿瘤,那么消化科医生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让更多的人远离癌症。通过科研创新,我们希望为更多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案,从而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于是,胃肠癌的一级预防重要策略在房静远团队的突破下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也能因人而异预防:
在前辈的指导下,首先证明了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前提下,叶酸有一定的治疗萎缩性胃炎而部分阻断其进展的作用,该成果写入中国《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并在国内各基层医院应用,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后又在国际上首先通过临床干预试验证实叶酸可减少腺瘤的初次发生,该成果作为结直肠癌一级预防的重要突破被纳入国内共识意见;
率先提出小檗碱(即黄连素)减少腺瘤摘除后再发而预防结直肠癌。研究团队对肠镜下摘除腺瘤的病人干预2年以上,发现盐酸小檗碱可降低腺瘤复发率22.3%,特别是对高危的进展性腺瘤防治效果更佳,被编入《2021中国结直肠癌综合防治共识意见》;
发现他汀可能阻断结直肠腺瘤摘除后复发,具有潜在的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
除了预防癌症,房静远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他们首先证实通过分析肠菌判断大肠癌术后化疗效果与预后。此外,房静远教授团队还发现了一种名为具核梭杆菌的细菌,它在大肠癌手术标本中含量高的人化疗效果很差。这一发现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希望。
医学研究的道路充满艰辛,唯有坚持不懈去求索
基于临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出发去研究,并让研究结果第一时间让病人受益,房静远一直在做一个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的临床研究型医生。其每一项所涉及的临床和转化研究都开展了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房静远觉得,“每个人都应努力向着目标前进,绝不能让时光像流水一样,无声逝过,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传承着江绍基院士、萧树东教授等前辈的医学科研的精神和态度,房静远也用心栽培着优秀人才。
“医疗是为了病人的今天,科研为后天”,作为房静远教授的学生,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陈慧敏特别感激房教授对他们的临床思维培养。他要求学生在门诊和胃镜检查中细致观察病例,强调“多问诊、多查体”。每周四的查房时间,他会结合患者病情讲解消化病学的最新进展,例如如何通过肠黏膜菌群丰度预测大肠癌术后复发风险,“这种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让我学会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研究方向。”
房教授给人印象总是“精力充沛”。陈慧敏透露,房教授每周50小时超负荷工作、每年数千例门诊和胃镜的坚持。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国自然杰青获得者洪洁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主心骨在团队很有凝聚力。房老师对每个研究每个过程都亲力亲为参与,帮我们顶住很多压力,也让我们年轻一代沉下心做科研。”洪洁曾在国外参与过国际科研团队,在她看来,房老师最有科学家气质,“房老师对医学前沿研究有敏锐洞察力。2014年,房老师就带领团队着手开展肠菌与大肠癌等肠道疾病的研究 。正是房老师在团队中进行了指挥棒的引领,整个团队向这个方向拓展,并在国内开拓先河,频频在肠道微生物领域出成果。”
近年来,该团队在胃肠癌诊治和预防及其机制探讨方面,发表了《细胞》及其主要子刊、《自然》主要子刊、《柳叶刀》大子刊论文十多篇,其他具有学术影响的主流期刊论文超过百篇,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生了2名杰青和3名优青及上海市领军人才。该团队年青骨干的成长也伴随着一系列有益于病人的科研成果的不断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