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5年的春节已经过完了。

大多数打工人已踏上了返程旅途,更有不少人已经开始上班了。

而贵州龙里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一幕,却是让全网破防了。

2月6日,一位网友在贵州龙里高速服务区无意中发现,垃圾桶旁边的地上竟然堆满了大包小包的年货。

环卫工人打开一看,有蔬菜、排骨、腊肉,还有炸好的小酥肉。



看上去完好无损,明显就是父母在老家辛苦为子女准备的年货。

怎么就出现在了垃圾桶旁?

网友感到愤怒又痛心,就把视频发到了网上。

父母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东西,你却当成垃圾丢进垃圾桶?

为何不要父母准备的年货?这都是父母沉甸甸的爱啊!



视频持续发酵,没多久,冲上了热搜。

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两天后,此事也传进了当事人的视线中。

扔下年货的当事人海舟(化名)回应:

“我是贵州人,远嫁到黑龙江,今年是第一次回老家过年,年货是父母偷偷放的,一开始不知道。”

她承认是自己丢的年货,原因是路上太堵。

与其等肉放臭,还不如放在服务区的垃圾桶旁边,让打扫卫生看到的环卫工人吃掉。

她还表示,很感谢父母的心意,但贵州到黑龙江要走很多天,这是无奈之举。

对于这种解释,网上说法不一。

有网友支持:

“当事人是理性选择,这不叫爱,这叫负担。”



“父母们也该看看,时代不同了,有的爱真的会变成负担。”



但也有很多网友持反对意见:

“这个理由你信吗?给环卫工人吃,为什么要扔到垃圾桶?”

“只是可能会坏就丢掉?正常人都是拉回家了看看哪些能吃就留着。”



反对的这部分网友,想要表达的不是这批年货价值多少,而是里面蕴含着父母的爱,不该如此被舍弃。

伴随着这个话题,一个问题在网上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春节回老家,临走时面对父母准备“无比丰富”的年货,是通通拿走?还是坚决不拿避免浪费?

网友们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各自也有各自的出发点。

其实,无论是哪种选择,都是合理的。

两代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观念不同:

经历过物质匮乏的老一辈坚信“越多越好”,而习惯轻装上阵的年轻人信奉“少即是多”。

所以,双方在表达爱上可能也会存在差异。

但无论怎样,把父母劳心费力准备的年货扔进垃圾桶,实属不该。

就像是那位网友说得那样:

“再怎么样也该把年货拉回家看看,坏的扔掉,没有坏的留着,而不是一股脑儿扔进垃圾桶。”

对于子女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珍惜父母的那份爱。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那些把年货带回家的子女,真的就没有困扰吗?

各大评论区里,网友们都发表了自己经历。

有陕西网友表示:

“孩子去年走的时候给拿的腊肉有点肥他没吃,年底又原样给拿回来。”

还有一位上海网友说:

“不要非给!我冰箱里还有上前年给的腊肉,都成僵尸肉了,还不敢扔!”



一个说了不需要,一个却拼命地给予。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错位关怀”正在制造新型亲情内耗:

“给予者觉得委屈,接受者感到窒息。”





有一位网友,春节过后要回城里。

走的时候,亲戚强塞给了他一只鸡。

网友没地方养,也不敢杀,又担心鸡在房间里到处拉屎。

无奈之下,只好给鸡套上塑料袋。



还有的网友,选择给鸡穿上尿不湿,养在卫生间。

鸡:这辈子都没想到我能穿上这玩意。



有一位ID叫“月亮”的网友非常苦恼:

爸妈和婆婆知道她不敢杀鸡,特地给她杀好装后备箱,但带回去后还是剁不开。

楼上楼下都住人,怕吵到邻居,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更有的父母,直接牵了一头牛放到子女车上。

网友:想好了,这头牛以后就是我的宠物了。



父母蒸的发面馒头,满满一大袋。

到家一看傻眼了,全发霉了…



有人说,有一种爱叫满满的后备箱。

可是很多父母不知道,这些东西有很大一部分最终的归途都是垃圾箱。

并非孩子不孝,而是实在吃不完啊!



有网友说,每次过年,父母都要给他准备满满一大箱年货。

每当他开口拒绝,父母总会露出伤心的神情,认为是在嫌弃他们。

因此,他陷入了两难境地。

既想遵从内心,又不想伤害父母的感情。

“父母因爱而管教,我因爱而顺从。”

父母的爱,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





对于中国式父母的这种过度关心,我们该如何破局?

1、及时沟通很重要。

你要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告诉父母:

东西多了吃不完,放久了会发霉。

你要明白,这不是在拒绝父母,而是在提前持续向父母释放信号。

如果不持续释放这些信号,等到劳心费力做了一大堆东西出来再去拒绝,那才是真伤他们的心。

2、分享个人经历或者见闻。

如果身边人因吃了发霉食物造成食物中毒,及时分享,让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现在商场里什么都不缺,随时吃,随时买,吃的新鲜。

3、珍惜父母情感,用更友好的方式沟通。

先表达对父母关心的感激之情,同时强调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希望他们能够信任你的判断力和自理能力。

当孩子善待了父母给予的爱,父母也要明白:

时代终究是不同了。

孩子已经过了那个吃不饱、吃不好的年代,他们说不吃不是不舍得吃,而是真的吃不完。

举个例子:

你小时候想吃苹果却得不到,当你有了孩子后,孩子想要吃梨,却不断给孩子苹果,说这个才好吃。

这样一来,孩子并不会感到满足,只会觉得空虚。

你说这样的父母不爱孩子吗?

当然不是。

他们非常爱,否则也不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孩子。

但这些父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本质上爱的只是自己的需要,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

作为父母,你要明白:

孩子不是父母的延续,而是独立的个体。

尤其是孩子成年后,要尊重他的想法,给他适当自由。

父母更要明白:

爱,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不听对方声音的爱,只会让双方陷入内耗;

只有恰到好处的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爱。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但这并不能证明父母不爱我们,或者我们不爱父母。

但我更希望,那些把父母的爱当成负担的孩子,可以多一点耐心。

就像是我们小的时候,他们耐心地陪我们学习走路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别人对你好都是有条件的,唯有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毫无保留的。

他们别无所求,只盼着你能够健健康康地活着。

为人子女,可以展翅高飞,但也要记得回到生命的来处。

父母尚在,心里总会多一份底气,觉得人生也还有退路。

所以总想着等等吧,再等等,等到功成名就、飞黄腾达的时候,再来从容尽孝。

毕淑敏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都相信来日方长,相信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我们都很健忘,常常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岁月不饶人,孝顺要及时。

看着父母饱经风霜的脸,看着离家时父母不舍的眼神和滚烫的泪水。

所以,不要等以后,不要等有空了。

世事无常,常回家看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