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华为余承东在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第二天,在微博写下这句话。尽管没有明指,但懂的人都懂。前一晚,比亚迪正以“全民智驾”之名,号称将高阶智驾系统下放至7万元级别的车型,宣称要“让好技术人人可享”。这场看似技术普惠的狂欢背后,实则暗流涌动。
撰稿|周 展
编辑|周 展
视觉|慢 慢
3000元的智驾配置,真能行?
就在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前一晚,华为联手长安将他的智驾方案下放到深蓝品牌,进入了20万元以下区间,本来以为这已经是大幅降低了智驾门槛,没想到第二天比亚迪直接把门槛拆了。当然,所用的方式依然很比亚迪:大幅压缩成本。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版本(DiPilot 100)以纯视觉方案为核心,舍弃激光雷达,采用“三目摄像头+5毫米波雷达+12超声波雷达”的硬件组合,据行业人士透露成本可能在3000元左右,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40%。但这一方案仅有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和代客泊车功能,官方称其AEB(自动紧急制动)可在100km/h时速下稳定刹停,代客泊车成功率高达99%,这也即余承东所说的“凑合能用”。
然而,纯视觉方案目前除了特斯拉经过数次迭代的FSD,其他解决方案在实际使用中的天然短板依然存在。摄像头在暴雨、大雾或强逆光等场景下识别率可能骤降,而毫米波雷达对静态障碍物的感知能力较弱。
尽管比亚迪宣称通过端到端算法优化和“影子模式”数据迭代弥补硬件缺陷,但其84-128TOPS的算力仅为华为ADS 3(参数丨图片).0的1/5,面对复杂场景的冗余空间被大幅压缩。行业共识认为,L2级辅助驾驶至少需要200TOPS算力以应对突发状况的并行计算需求,而比亚迪的“够用逻辑”实则是安全冗余的妥协。
但比亚迪这次显然把技术发布玩成了产品营销,利用高阶智驾没有明确定义的漏洞,把“天神之眼”统统冠以高阶,实则分为A/B/C三档,其中C版仅支持高速NOA,而城市领航等功能需更高版本。这种“分级营销”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买台低价车型也能实现全场景高阶智驾,而实际上其功能与宝骏大疆开发的云朵智驾版(同为10万元级)并无本质差异,所谓“技术平权”更多是营销话术。
在发布会现场循环播放的智驾广告片,用“自驾?智驾!”作为话题,频繁出现车主驾驶员在驾驶场景下松开方向盘开车的画面,尽管角落标注“需保持注意力”,但视觉焦点明显偏向“解放双手”的暗示。这已涉嫌违反《广告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但更危险的是,广告中出现的车型为比亚迪秦,仅仅搭载了天神之眼C,而它是不具备全路况NOA能力的,这种对车主的误导才更致命。
440万辆数据,车主知道吗?
发布会上,王传福表示比亚迪能够一夜之间完成智驾普及的底气来自440万辆搭载L2及以上辅助驾驶的车辆数据,日均处理1.2PB信息,形成庞大的车云数据库。听上去当然很美,然而,首先这些数据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就进入了一个比亚迪自己的黑盒子:老款车型,如2023款秦PLUS DM-i并未配备智驾传感器,其刹车频率、转向习惯等数据对算法训练价值有限;而且,据了解身边很多比亚迪车主未签署明确的数据采集协议。
这种“数据霸权”将直接导致用户权益的割裂。老车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数据燃料”,却无法通过OTA升级享受智驾功能;而新一代车型用户虽获得技术红利,也可能因功能迭代过快面临“计划性淘汰”。相比之下,蔚来通过硬件升级服务为老用户保留可能性,小鹏明确告知数据使用范围并承诺功能反哺,比亚迪对老用户不仅“割韭菜”而且“用后即弃”策略显然缺乏可持续性,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只能依赖低价战略。
智驾,可靠优先还是普及优先
可以说,这次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又在试图改写了行业规则。通过年销量427万辆的规模化生产和全产业链自研,其成本优势让竞品难以企及:7万元的海鸥搭载的DiPilot 100系统,硬件成本仅为行业的40%左右。这迫使友商面临两难选择——跟进降价可能亏损,坚守高端则丧失市场。
余承东的“境界论”正是对此的隐晦回应。华为ADS 3.0经过数次迭代,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3天,城市NOA通过率比比亚迪高出11个百分点。两者的技术路线差异,本质上是“安全冗余”与“成本优先”的路线之争。
但比亚迪的野心不止于市场颠覆。其计划2025年推出DiPilot 1000/2000平台,剑指L3级自动驾驶,并依托“璇玑架构”将无图NOA扩展至海外。然而,当技术狂奔时,伦理与监管必须同步。
余承东的“境界论”撕开了行业共识的裂缝,比亚迪以规模优势推动技术下沉,其勇气值得肯定,但若因追求普及速度而忽视安全冗余、用户权益与法律边界,“全民智驾”或将沦为一场危险的实验。当车企将“低价”作为最大卖点时,更需牢记:
智驾的终极目标不是“人人能用”,而是“人人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