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远

养老服务资源丰富多彩,养老政策复杂多样,哪一款最适合自己,怎样找到“最优解”?在上海长宁,养老顾问是老年居民的“心头好”。有了养老顾问,他们可以更便捷了解养老服务政策,获取养老资源,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支持。其中特别明确,鼓励探索开展“养老顾问”服务,提供专业咨询、委托代办等助老项目。

开展“养老顾问”服务,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对居家养老需求不断攀升的积极回应。其多样化、精准化的资源与服务供给,契合了当今养老市场对专业化服务与日俱增的需求,解决了供需之间对接难、反应慢、易错位的问题,显著降低了老年人对养老产品与服务的搜寻成本,有效提高了资源匹配的效率,为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提供显著助力和活力。不过,在实践中也出现政策制度未完全统一、资源链接欠丰富、服务流程不清晰、服务内容需丰富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顾问”服务效能的充分发挥。唯有不断细化服务颗粒度、拓宽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方能推动社区“养老顾问”服务朝着更精细、更全面、更专业的方向持续发展,让“夕阳红”更加绚烂。

做大社区养老这篇新文章,探索完善“养老顾问”这一新模式,需强化政策体系的整合力与统一性。各地应将散见于不同区域、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的养老相关政策与制度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全面覆盖、协调统一的政策网络,减少因政策衔接不畅导致的服务断层与资源浪费,使之能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连贯、高效、贴心的服务体验。

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应明确职业规范,建立相关服务制度,减少因政策衔接不畅导致的服务断层与资源浪费,保证服务供给的稳定性;同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构建合理的考核制度与完备的激励机制,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强化辅导培训等支持举措,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和工作氛围。例如,上海市积极探索社区“养老顾问”激励机制,开展金牌养老顾问评选活动,同时在薪酬待遇方面充分体现从业人员的劳动价值,让该群体收获应有的获得感,推动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保障优质养老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养老不是“一家之事”,“养老顾问”作为老年人与社会资源的“中间人”,其资源链接程度往往决定着老年群体的需求满足程度。破解当下“养老顾问”服务需求覆盖面不广、满足度不高的难题,要在资源供给、匹配精准上下功夫,让更多社会优质养老资源走进社区、走近老人。真正立足老年人需求,扩展多领域养老服务,在资源链接层面做到“有求必应”,真正做到老年人的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跟进到哪里。不过,资源供给的“应有尽有”不等于资源选择的“来者不拒”。

专业的“养老顾问”团队是社区“养老顾问”纵深发展的关键支撑。提升和丰富“养老顾问”服务,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丰富队伍人员构成,打造“1+N”养老顾问帮教团队,融合专业人士与志愿者力量,实现专业性与全面性的有机结合,全方位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与福祉。比如,杭州市西湖区的养老顾问团队就由各社区签约医生、助老员、法律顾问、心理专家、服务机构、志愿者等组成。另一方面,加强“养老顾问”团队专业化培训,以科学、全面、细致的培训课程内容赋能每一位从业人员。特别是在志愿团队的培育上,积极倡导“以老护老”的理念,为力所能及的老年人搭建起发挥余热的舞台,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形成,让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

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心愿。社区“养老顾问”服务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拥有了自己乐享晚年的“幸福顾问”,也折射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趋势。提升社区“养老顾问”服务,要不断在政策整合性、资源互动性、制度规范性、队伍专业性与服务全面性五个层面发力,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养老产品与服务,让精细、优质、专业的养老服务成为社区标配,稳稳托起幸福“夕阳红”。

(作者:张欣远,系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