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六姊妹》的扣分点集中在演员的年龄上。
就拿梅婷来说,没出镜前画风还是劲劲的、天然的姑娘,从沈月跳到梅婷,满眼岁月沉淀后的平静,咋看都不具年轻态,搭上陆毅一下切换到黄昏恋频道。
还是这批演员,如果再重新“排兵布阵”,让啥样的年龄演啥样的戏,好像瞬间对味了。
像是让奚美娟来演绎刘美心,看着就跟二女儿的婆婆是一代人,邬君梅、梅婷分别饰演大姐、二妹,一如当初经典剧《家有九凤》的配置,起码视觉上辈分立马拉开了。
网络上有很多给演员演技排序的通稿,尽管各花入各眼,进度条拉到头,都是奚美娟打头。
的确演的好,她不是靠调动五官来表现情绪,内收,以静制动,处理的润物细无声,只需眉梢眼角一个细微的信号,就能透过荧屏打到观众心里。
气质使然,奚美娟就像从那个年代走来,自然而然的古朴简单,就像身边经常出现的阿奶,有烟火气。
面慈、语气柔,骨子里带涵养,在塑造上不是那种年代剧里常见的顽固粗鄙的老祖宗形象,一言一行皆彰显非凡的处世智慧,已到卒然临之而不惊的境界。
脑袋一转,嘴皮子一溜,就能将大事化小,小事摆平,是家庭关系粘合剂,也是家中的定海神针,爱如涓涓细流,“温暖”着一大家子。
老戏骨的功力,稍稍施展,就降维打击一大片,但还是想说,戏量限制住了她。
登场没俩幕,就借个由头消失,再露面是十几集后的常胜下线,奚美娟再现高光时刻,一个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被她诠释到极致,泪盈于睫、崩溃嘶吼,具象化伤痛的冲击感,电视机跟前的我,眼睛一下就被眼泪蒙住了。
剧情始终紧扣六姊妹的人生路,何文氏这条线只是微末的旁枝,偶尔往镜头前“工具人”般一晃,打打辅助,用奚美娟来演,着实大材小用。
其实完全能代替邬君梅演美心,邬君梅缺少包容一切的母性,演年轻显老,演老又太年轻,身上更没一点清贫过的市井气。
奚美娟演想来也不成问题,雅气于外,匪气于内,可慈亦可韧,稍微后期给脸上加层柔光,融掉皱纹,铁定能匹配得了长时间跨度。
奚美娟的年龄其实不是问题,在“老龄”严重的影视圈,还算一线排头兵,大几岁的刘晓庆,不也照样扮嫩扮老包圆了演,说白了还是被形象限制。
像庆奶,精神蓬勃,脸皮的每一寸都还滑滑嫩嫩的,且体态轻盈,完美印证那句:背薄一寸,年轻十岁。
而奚美娟,形象上太瘦削,干瘪、显老,符合奶奶辈胶原蛋白严重流失的特征。
眼风一扫,给人以老祖宗级别的权威感,想来业内是因为这才直接跳过婆婆妈妈,递来姥姥奶奶这一类的本子。
一类角色一旦演出名气,类似的剧本就踏破门槛砸过来,演着演着就定型了,一辈子往回看,全是重复的,外界演啥一个样的吐槽声随之而来。
奚美娟的演艺路,却没有绕着一个圈子打转,就给影视圈后辈敲警钟:有限的艺术生命里,要避免角色同质化。
在《六姊妹》热播时,另部奚美娟参演的电影作品也在春节档频频传来破亿的捷报,就是陈思诚导演的《唐探1900》。
奚美娟在电影里饰演慈禧,对照历史画像在皮相上达到神似,抬眼一瞬恍惚了,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昏暗光线里身着华丽服饰,透着大厦将倾前奢靡又腐朽的感觉,铿锵有力的一声,起鸡皮疙瘩的震撼。
短短几句台词,就把一个威严也愚昧的掌权者立住,历史浓郁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这条赛道,奚美娟早早就踏上,《那年花开月正圆》里也曾惊艳客串一把,慢悠悠的语调里杀心在盘桓,一息一叹,就好像听见末世在残喘,神韵像到仿佛老佛爷再现。
有道是,一个人的脸就是一张履历表。
早期的奚美娟似乎“风霜”就镂刻在面容上,皮肤垂、眼袋重,额间一颗痣,戏里从未年轻过。
明明善人相,偏被导演们用来当恶人。
《黑三角》里的特务,《暗战》里的毒枭,《燃烧》里的幕后黑手……皆绵里藏针的铁娘子,不动声色的狠劲,优雅知性气质反倒成了保护色,前期猜不透,后期惊一跳。
一位演员演得好,夸他最好的词就是演啥像啥,一人千面。
有人却说,所谓“全光谱”的演员是不存在的,都会被形象或气质掣肘,可能依靠剧本情节导演调度剪辑等外部因素有所突破,但一个演员综合塑造能力终归是有极限的。
奚美娟就已经做到极限,一张“老太太”的脸,演遍众生百态,善恶两极,或底层市侩,或王侯将相,真不愧国家一级演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