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这首诗描述了正月十五元宵灯会时的洛阳皇城夜景,“火树银花”一语堪称经典,常被后人引用。但是甚少有人知道在这首诗描述的上元灯会七天之后,就发生了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这次灯会的背后,其实正蓄积着时代改变的暗火。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让我们跟随马鸣谦的笔触,穿越回千年前的洛阳古都,从唐诗里追溯上元灯节的历史先声,走进唐代洛阳风物与诗歌彼此映衬的千年长卷。


本文摘编自《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风物之美》

有删减

正月十五日的

历史先声

“正月十五日”的祀祝古已有之,汉代有祭祀太乙(即天帝),南北朝时有祭祀紫姑神(宅神、厕神)。《艺文类聚》载:

《荆楚岁时记》曰:风俗望日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而祭,其夕迎紫姑神以卜。《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

正月十五日燃灯始于东汉明帝时,地点就在国都洛阳。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引《僧史略》云:

《汉法本传》曰: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谓之大神变。汉明帝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

之所以在正月十五燃灯,实源于古印度佛教“大神变月”燃灯礼佛的风俗。《艺文类聚》卷四引《西域传》云:

摩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侣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中国节气,与印度递争半月。中国之十六日,乃印度之初一日也。

到南北朝,佛教隆兴,正月十五燃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宫中至正月十五日即大张灯火,当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代称正月十五为“元夕”或“元夜”。据《隋书·柳彧传》载,隋文帝时正月十五日游乐的风气已经很盛,而且非仅都城一地,已是各处外州普遍流行,其繁闹喧哗如同古代的“狂欢节”,以致大臣柳彧曾上奏要求禁绝: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竟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实有由来,因循敝风,曾无先觉。非益于化,实损于民。请颁行天下,并即禁断。

隋文帝是准奏了,可他的继承者隋炀帝是喜欢这样的热闹排场的。大业六年(610),隋炀帝下令在洛阳皇城端门前布灯设戏,规模盛大。炀帝本意是借此与西域各国缔结通商之约,故其形式类似由皇室主导的大型游乐节目。他曾登楼作诗,即《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这是隋唐上元日诗作的先声。


▲电视剧《花间令》中的灯会,图源网络

蓄积着时代改变的暗火

的上元灯会

唐代的上元夜灯会游乐,场面也很盛大。不过,初唐官方推崇道教,受此影响,正月十五又称“上元日”“上元节”,从命名上就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双重色彩。

调露二年(680)上元夜,陈子昂曾与洛阳士人一同观灯夜游,以《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同题吟诗。在同行的长孙正隐以赋体写成的序中,对当时灯会情形描绘十分详尽:

重城之扉四辟,车马轰阗;五剧之灯九华,绮罗纷错。兹夕何夕,而遨游之多趣乎!且九谷帝畿,三川奥域。交风均露,上分朱鸟之躔;溯洛背河,下镇苍龙之阙。多近臣之第宅,即瞰铜街;有贵戚之楼台,自连金穴。美人竞出,锦障如霞。公子交驰,雕鞍似月。同游洛浦,疑寻税马之津;争渡河桥,似向牵牛之渚。实昌年之乐事,令节之佳游者焉。

刘肃《大唐新语》则记载了神龙元年(705)的一次上元灯会:

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

这次上元灯会也是与诗歌文学结合最紧密的一次,赋诗文士竟达数百人,貌似当时还有评定(评定人很可能就是上官婉儿)。苏味道这首《正月十五夜》就是这次诗歌赛事的夺魁之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由诗中内容可知,这次正月十五灯会的中心还是在皇城端门前。金吾卫士取消了例行的宵禁,天津桥的铁锁也打开,任游人往来。这首五律精于勾勒气氛,“火树银花”一语堪称经典,常被后人引用。苏味道虽然因处事圆滑得了个绰号“苏模棱”,但诗写得还是很不错的。他在洛阳的住所就在宣风坊北街之西,离端门不远。另须提一下的是,此次上元灯会结束7天后(正月二十二日),就发生了“神龙政变”。太子李显(即唐中宗)联合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迫使女皇武则天退位,李唐复辟。这次灯会的背后,其实正蓄积着时代改变的暗火。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图源网络

上元灯会的应制诗

与颂圣

此后,唐代皇帝多有亲临上元灯会,甚至微服观游的,譬如唐中宗。

《旧唐书》卷七“中宗纪”载,景龙四年(710)“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是夜,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亡逸者。丁卯夜,又微行看灯”。当时上元节延续了两晚,因为放宫女出游,还发生了宫女逃逸事件。这年六月,唐中宗就中毒驾崩,据《旧唐书》卷七载:“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李显此前蛰伏武则天羽翼下多年,如此下场亦复可悲可叹。同月,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诛韦后、安乐公主等,史称“唐隆政变”。

除了唐中宗,还有唐睿宗。

《旧唐书》卷七“睿宗纪”载,先天二年(713)“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张《朝野佥载》卷三也记载了当时盛况:“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这一年也有重大事变。七月,李隆基与郭元振、高力士等合力诛除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被赐死,是为“先天政变”。唐玄宗一举扫除了最后一个政敌。

开元天宝年间,上元夜燃灯更为隆重。天宝三载(744),唐玄宗正式下诏:“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以为常式。”至此,上元节燃灯三日成为定制。这是全国通行的诏令,洛阳当然也是如此。《明皇杂录·逸文》就记录了某年在洛阳的一次大型布灯:

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时有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韵。乃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洛阳上阳宫的这次灯会,竖起了30间灯楼,高达150尺;灯楼上又用彩灯搭制成“龙凤虎豹腾跃之状”。

开元年间“李谟偷曲”故事,也发生在洛阳上元日灯会之时。不但皇城内外布灯,皇亲贵胄府邸中也大起灯树。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杨国忠子弟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红烛围于左右。”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图源网络

孙逖有《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记录了洛阳皇城应天门内灯会盛况,中有排演武则天创制的字舞:

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

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

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

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

上元夜应制诗还有王维的《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酺宴应制》,从内容来看是作于长安。

沈佺期的《夜游》则描摹了上元夜洛阳城中倾城夜游的盛况。

今夕重门启,游春得夜芳。

月华连昼色,灯影杂星光。

南陌青丝骑,东邻红粉妆。

管弦遥辨曲,罗绮暗闻香。

人拥行歌路,车攒斗舞场。

经过犹未已,钟鼓出长杨。

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也是写洛阳上元夜,视点落在外郭的坊里,有街坊四邻的宴饮、灯树和贵门女子: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李商隐有《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李商隐在洛阳和长安都生活过,自然早就看过都城灯会。这年上元日他身在外州,不得返京。从诗题中的“恨”字来看,他很想念帝都生活。

丁泽在唐代宗大历十年(775)乙卯科东都状元及第,同榜进士27人,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王建。丁泽这首《上元日梦王母献白玉环》非常奇妙,记录了上元日做的一个梦:

梦中朝上日,阙下拜天颜。

仿佛瞻王母,分明献玉环。

灵姿趋甲帐,悟道契玄关。

似见霜姿白,如看月彩弯。

霓裳归物外,凤历晓人寰。

仙圣非相远,昭昭寤寐间。

他梦见了自己上朝,看到王母飞降宫中,向天子献上玉环后又飘然而去。丁泽做了这个梦,写到诗里就是一奇。这样的“梦之诗”在唐诗里面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例吧。当然,写出来也有颂圣的间接用意。


《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风物之美》


作者 马鸣谦

当当购书链接

博库购书链接

京东购书链接

内容简介

本书是《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的姐妹篇。从唐诗中的生活风物这一侧面,努力呈现古都洛阳的细节面貌。有如一幅古都洛阳的城市导览图,依循由外而内的空间顺序展开书写,从都城周边的驿道、离宫至城内的宫阙、河道桥梁、里坊与寺院,囊括了唐代洛阳大部分的地标名胜,结合这些地标上留存至今的文化遗迹、历史记载与传说,描画出一幅立体、浪漫、瑰丽的古都画卷。继而笔致从城市空间转入岁时节气、造园、丽人与花卉等主题,从大量风格各异的咏洛诗入手,生动展现了唐代洛阳城市生活的诸面相。字里行间既充满了诗歌文学的风雅趣味,也流动着洛阳唐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光影。



马鸣谦

生于苏州,祖籍浙江绍兴,作家、诗人、译者。著有长篇历史小说《隐僧》《无门诀》《降魔变》等。小说创作外,也从事文学译介,已出版奥登文集译作三种,分别是《战地行纪》 《奥登诗选:1927—1947》和《奥登诗选:1948—1973》,此外还译出了狄更斯小说《双城记》和《松尾芭蕉俳句全集》。近10年来潜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计划陆续写成以唐代诗人杜甫、李商隐、白居易为主题的“诗人传三部曲”。《唐诗洛阳记》2本正是小说三部曲的真实背景与历史舞台。



↓ 点击名片,关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