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03年投身深圳电视台新闻工作,至今已二十余年,长期关注港澳台和国际新闻领域,亲历了《直播港澳台》栏目从构想萌芽到成长壮大,也见证了深港两地在舆论传播层面的融合与转变。作为新闻从业者,我始终以传播真实、客观的声音为使命,致力于展现深港两地的紧密联系,愿在未来继续为促进两地交流、推动大湾区发展贡献力量。
林潇
1980年1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籍贯广东汕头。2003年毕业于广州大学新闻专业,同年加入深圳电视台工作。2006年5月参与创办《直播港澳台》栏目,至今已在港澳台及国际新闻领域深耕近20年。
壹
2003年我从广州大学新闻学系毕业,选择奔赴深圳电视台,就此开启了与这座城市更为紧密的联系。
毕业来深
踏上二十载新闻路
我与深圳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97年,那时正上高一,暑假期间第一次来到深圳游玩。彼时恰逢香港回归祖国不久,深圳的友人激动地分享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时的盛景:深圳万人空巷,民众满怀热忱地欢送驻港部队入港。这番描述让我对深港之间的情谊,有了颇为直观的印象。
初入深圳,印象最深的当属二线关。那时,外地人要进入深圳,得有边防证才能通关。关外看着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入关,经济特区独有的活力与现代感便扑面而来。我曾先后在两个经济特区待过,老家是汕头,幼时随父母工作调动在厦门居住数年。虽然自小感受过特区氛围,可深圳仍带来了别样的触动。
那时地王大厦刚建起不久,现代气息浓厚。高楼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反射着耀眼的光芒。街头巷尾,人们步履匆匆,周身散发着拼搏奋进的气息。父母在深圳的朋友领着我逛了书城,那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沁润人心。
2003年我从广州大学新闻学系毕业,选择奔赴深圳电视台,就此开启了与这座城市更为紧密的联系。在新闻行业工作了20年,现在回想起来,冥冥之中似有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我融入深圳的发展脉络。
参与创设
《直播港澳台》栏目
入职初期,我在深圳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综合部就职,在频道转为新闻中心后,曾负责过与省台、央视的新闻通联工作,保障新闻素材的高效传送与交换。
2004年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成立,同年6月份深圳卫视创立。深圳卫视在创立之初就肩负着辐射港澳台地区的重要使命。卫视创立后,急需打造一档特别节目,以凸显自身特色。加之当时“港澳自由行”逐渐普及,内地民众对香港新闻资讯的需求水涨船高,创办新栏目的计划便提上日程。
2006年初,《直播港澳台》栏目的初步构想逐渐成形。经过对各档栏目的综合考量与权衡,最终选定将已有的《晚间新闻》栏目进行转型,沿用其播出时间段和原班人马。当时,我正在《晚间新闻》栏目从事记者工作,自然也加入到了《直播港澳台》栏目的创设中。
贰
在内地,有无数翘首以盼的观众,正等着透过这些新闻,触摸香港乃至世界的脉搏。
穿梭深港两地
报道一线新闻
2006年5月1日,《直播港澳台》正式开播,对于香港地区的新闻节目,栏目不能全部使用并直接播出,于是也开始与香港媒体合作。
在栏目开播的前三年,我承担的核心任务是和香港亚洲电视台进行新闻素材的交换与交流,每日午后便从罗湖口岸出关,搭乘东铁线奔赴香港九龙塘,再转乘小巴前往广播道。上世纪60年代,香港电台、香港商业电台、亚视的前身丽的电视台、TVB 等几家广播电视媒体都齐聚于此。小小的山包上,一条穿梭小巴就能跑遍的小路,串联起无数媒体人心驰神往的传媒殿堂,更折射出香港这座魅力城市的魅力。
在抵达亚洲电视的办公地后,主要工作就是紧盯当天播出的新闻内容,并凭借专业判断,筛选契合栏目播出需求的素材,将其录制下来后带回深圳。因此,同事们都打趣地说我像个快递员。后来,亚洲电视台出于自身发展的考量,搬迁至大埔,在大埔工业区买下一处旧厂房作为新的电视基地,新闻部门也随之迁移。
因此,每天的目的地就从地处香港市中心的九龙塘,转往位于新界的卫星市镇大埔,而当时福田口岸也已经开通,这意味着每天的通勤距离大幅缩短。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反复穿梭于深港两地,风雨无阻。在开始的几个月,我几乎天天奔忙,后来增加了几位同事轮换。但在这3年里,只要是工作日,多数时间还是由我赴港,休息日才由同事顶替。无论晴雨,无惧疲惫,这3年的奔赴于我而言,已不是机械式的往返,而是对新闻理想的追逐。在内地,有无数翘首以盼的观众,正等着透过这些新闻,触摸香港乃至世界的脉搏。
三年赴港向同行“取经”
在香港,新闻制作流程高度细分,记者专职撰写文稿或出镜采访、编辑把控整体版面,外拍工作不仅有摄像师,还有配合的工程师,每次外出直播、拍摄,工程车满载摄影机、微波发射机等专业设备;回到电视台,又有专门剪辑师处理素材,分工极为明确。他们使用的设备可能老旧,却保养极佳,文稿写作规范工整,命名要求严苛。这些都被应用到后续的新闻工作中,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成果。
那时候,“自由行”刚刚起步,香港和内地的交流不像现在一样频繁,仍然能感觉到香港人和内地人之间的陌生感。为了打破这层隔阂,我时常抱着学习的心态,孜孜不倦地向香港的新闻工作者请教问题,比如画面为何这般剪辑、特定时刻为何搭配相应画面等等。
由于晚间六点到六点半是亚洲电视主新闻的播出时段,而《直播港澳台》需要在九点播出,因此七点半到八点必须完成采集并开始返程,整个环节上的时间把控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深港新闻报道,2008年,受领导委托,我开始撰写工作手册中赴港新闻交换的部分,以方便之后的同事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凭借多年的经验,我把行程细节精确到出关时间、搭乘车次、车厢选择等等,只为新同事赴港采集新闻能节省一分一秒。
叁
成绩让我们敏锐察觉到,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转变,民众对于重大事件的深度解读、观点引领以及舆论导向有着强烈需求。
行业挑战下的改版探索
2008年,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行业环境中,《直播港澳台》逐渐面临挑战。国内电视业正处于黄金时期,各卫视的综艺版块火爆,挤压了新闻类栏目的空间,栏目的收视压力极大。
为求栏目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决心做出改变,引进了曾在香港媒体工作的刘和平老师,并发展其成了特约评论员,开始尝试将评论融入新闻,针对重大事态进行独到的分析。2009年5月,栏目又进行了一次改版,全面扩大新闻资讯的内容,加大对台湾新闻的覆盖并拓展评论员队伍。
改版后,栏目在晚上8点多的黄金时段开播,时长一举扩充到71分钟,以直播的形式播出新闻,这在当时中国电视新闻史上,尤其是地方卫视中极为罕见。而且,这种长时间的新闻直播带有强烈的评论色彩,意味着很强的观点性与舆论导向性,极具挑战性。
改版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栏目进入黄金时段,开机率和受众广度有了保障,加上当时的两岸“三通”为涉台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吸引了不少对两岸议题感兴趣的观众。栏目的品牌认知度与美誉度也有所提升。
然而,从数据反馈来看,改版并不完美。由于当时的观众对舆论导向性强、资讯庞杂的新闻接受度有限,社会氛围不足以支撑此类长时间新闻直播的成功,加之技术和新闻采集能力有限,要每天填满71分钟的时长,难免会出现内容“注水”的情况,因此在持续一年后,栏目时长重新回调到60分钟,并调整到稍晚的次黄金时段。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改版是《直播港澳台》成长过程中一次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的尝试。2012年,日本政府上演非法“购买”钓鱼岛闹剧。这一事件在中国民间和舆论场激起千层浪。栏目抓住这一时机,结合当时国内一系列军事、外交大事进行报道。在同年9月中旬,栏目收视率一举跃居全国同时段第一,力压所有娱乐、综艺乃至电视剧节目。
这一成绩让我们敏锐察觉到,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转变,民众对于重大事件的深度解读、观点引领以及舆论导向有着强烈需求。从2012年起,栏目持续深耕重大事件报道领域,在重大国际事件中,从未缺席。《直播港澳台》也成为了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地方卫视新闻节目。
肆
每一位观众都怀揣着了解香港真实情况、澄清谬误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对信息的渴望,更是对真相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
推出《我是中国人》策划
2019年9月,栏目推出《我是中国人》重要策划。这一策划有两大关键背景:一是当年10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作为以辐射港澳台为特色的栏目,希望以香港人的视角为国庆献礼;二是当时香港社会风波不断,《我是中国人》通过香港人的发声,向香港乃至全国传递一个重要信息:众多香港同胞坚定地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愿意以此唤起更多同胞的民族意识。
在栏目推出的过程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曾演唱《我的中国心》的香港歌手张明敏在参与录制节目时情真意切,对社会现状进行了透彻分析,展现出对中国人身份的坚守,在传播中产生了爆款效应。
《我是中国人》栏目展现了香港各界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身为中国人的情怀,以及香港与内地几十年来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栏目实现了双向传播,也让内地观众了解到了香港大众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
当时我们已拥有新媒体平台矩阵,能够借助“两微一端”等社交平台渠道,实现从点状到网状的传播,极大提升了内地新闻在港的传播效果。香港特区政府也注意到内地媒体的传播力量,越来越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也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在舆论场融合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栏目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打造《香港一日》专栏
除了《我是中国人》系列,栏目还特别推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媒体专栏——《香港一日》。《香港一日》作为“直新闻”平台每日连载的新媒体产品,以其独特的定位和视角,为受众呈现别样的香港风貌。
内地民众渴望了解香港每日的真实动态,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精心整合了《大公报》《文汇报》以及《香港01》等秉持相对客观公正立场的媒体报道。在确保每一条内容真实可靠的前提下,采编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细致的集纳与梳理,再投放到内地和香港的舆论场,力求将最真实、最有深度的内容呈现给受众,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全面、客观的香港资讯。
《香港一日》专栏的创立,承载着更为重大使命,那便是挖掘正能量并传播正确的声音,坚决反对错误言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的导向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不仅满足于整合其他媒体的报道,还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由驻港记者深入香港当地实地采访。采访内容的融入,为栏目注入了鲜活生命力,使其更能体现真实性、更具说服力。相关报道还多次被香港媒体引用,成为深港媒体融合的生动案例。
每一位观众都怀揣着了解香港真实情况、澄清谬误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对信息的渴望,更是对真相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这是《香港一日》从创立之初便始终坚守的初心,也是新闻工作不断前行、持续努力的方向。
伍
未来,我们的栏目将继续围绕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主题开展报道。我们的报道还将立足深圳,充分发挥深圳特色。
内地媒体在港影响力连年跃升
自2019年以来,香港各界对内地媒体的认知发生了明显转变。如今,他们切实认识到了内地媒体的专业性。仅以传播形式为例,我们的传播平台不再局限于电视端,而是构建了新媒体矩阵,在海内外多个社交平台上均有布局,在新媒体运营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内地媒体专业、客观、公正的品质,这一转变使得香港各界更愿意接受内地媒体的采访。
2020年,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接受栏目专访时表示“深港要互相过河”,这是她在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相关说法也引起香港社会乃至国际舆论的热议,体现了香港特区政府对于港深互帮互助、携手并进的一种诚意。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实施以及相关法例的落地,香港社会风气和舆论环境发生了积极转变,正能量新闻不断涌现。加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大湾区融合进程不断推进,粤港合作持续深化,香港、澳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内地媒体为粤港交流合作发声的作用愈发凸显,香港各界对内地媒体也愈发重视,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深耕深港传播多年的媒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聚焦湾区
开启特色报道新篇
2023年,借着港人来深成为热潮,我们同香港电台共同策划了全媒体产品《CHILL爽自驾游》,由香港电台主持人、艺人和深圳卫视主持人组成“媒体CP”,通过年轻人视角深度游深圳,体验深圳吃购游娱的新场景新业态,同时也向内地观众推荐香港地道新玩法。《CHILL爽自驾游》生动展现深港“双向奔赴”,港澳及海外传播火爆,深圳城市营销再出圈,并生动体现出大湾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加速推进的大趋势。
未来,《直播港澳台》将继续围绕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主题开展报道,将立足深圳,充分发挥深圳特色。深圳与香港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以及当下协同发展的需求,共同构成了深圳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未来报道将重点关注深港两地,并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团队发挥自身优势开设了《大湾区会客厅》这一栏目,从内外多元视角审视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甚至延伸到文化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比如,这两年栏目对舞剧《咏春》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报道,这表明深港交流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往来和人员流动,还涵盖文化等各个层面,未来的发展空间极为广阔,这也为我们展现深圳特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口述时间
2024年12月19日
口述地点
新媒体大厦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实习生 魏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