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ERN

FESTIVAL

农历正月十五



明月皎皎千门秀

华灯盏盏万户春

今天

我们迎来了

元宵佳节


历史渊源

元宵节也称

“上元节”“灯节”“元夕节”

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重要节日

元宵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汉朝

最初是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元宵节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节日

唐朝时,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愈加盛大

灯会和观灯成为了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对

庆祝这一节日


《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局部)

元宵民俗

俗话说

“元宵过完,年才算过完”

作为中国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

各地的年味仍在延续

LANTERN

FESTIVAL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是相同的,都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要和家人在一起吃“元宵”。


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许多地方都会有猜灯谜的活动,寓意着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大家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舞龙灯

舞龙灯,也称耍龙灯或龙舞。长长的龙身,蜿蜒起伏,翻腾游走,龙身灯光闪烁,流光溢彩,景象奇丽壮观 。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于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璀璨之夜的沪上老城厢

在老上海人的记忆中,元宵节这天晚上,皓月当空,人们团聚一堂,吃完热腾腾的汤团,走到户外,闹花灯、猜灯谜、放焰火、迎月、踏桥……象征团圆美满的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压轴大戏,在璀璨夺目的彩灯映照下,预示着我们又将开启元气满满的新一年。


昔日上海市区,上海市民过元宵节也很有趣味。每年元宵节前,城隍庙一带大小店铺、住户开始张挂起用绫绢或纸等其他材料制作的五光十色的彩灯,有婴戏、祥云、银丝、兰草、荷花、彩虾、蝙蝠、凤蝶、金蟾、飞鸟、八仙和走马灯,还有兔子、螃蟹、鲤鱼、鳌山、蚌壳、福字、风车灯等。豫园内的四美轩、得月楼等茶楼、扇庄、店铺还在彩灯下悬挂灯谜给游人“猜谜谜子”。


《白相城隍庙》(罗希贤作品)

元宵节大街上有舞龙灯、戏狮子等表演,龙灯分金龙、青龙、白龙。舞龙灯边行进,边翻滚,舞者如痴,观者如云。豫园元宵灯会精彩纷呈,《瀛壖杂志》记:“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借以争奇角胜。”


2008年初,沪上舞龙表演(上海市档案馆藏)

这一夜,沪城内外大街深巷上,小囡低拉兔子灯、大孩高举小红灯,灿灿华灯,如流星闪闪,几分神秘,恍如梦境!正如诗中所云:“错认瑶池却未真,满园花柳及时新。试灯风里游人集,半是嬉春半探春。”“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夜深,豫园九曲桥等处燃放大花筒、九龙、花蝴蝶等焰火……


2025年春节期间的豫园灯会,游人赏灯(图·上海黄浦)

古诗词中的元宵佳节

独具魅力的元宵节

让许多文人墨客爱到了骨子里

来一起赏读这吟诵千年的妙笔

与君共度佳节良宵

元夕的最浪漫,

是转眼不期而遇的邂逅。

于是有了这吟诵千年的妙笔: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如果没有偶然的遇见,那就相约见一面,在明月和柳梢的见证下,同叙衷肠: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的夜晚可真热闹,人潮汹涌,车马喧哗,月亮的光辉始终与人相随: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灯火更是壮观,处处通明,火树银花,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宋·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花灯如山,出行的车辆令宽敞的大道也显得拥挤起来: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唐·李商隐《观灯乐行》

良辰如此,趁着你我闲散之身未老,一起饮醉吧,歌舞吧:

趁闲身未老,

良辰美景,款醉新歌舞。

宋·赵长卿《探春令·元夕》

尽情地欢跳时,人间的欢乐声响,想必也直冲云霄,传到天际: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人们兴致勃勃,凭倚着栏杆东瞧西望。目不暇接的盛景,把眼睛都看疲劳了呢: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宋·曾巩《上元》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心都喜欢热闹。有的人,即使朋友亲自驾车来邀请参加宴会,也会委婉谢绝: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宋·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比起随人潮奔走,更喜欢宅家,买一株梅花,点亮蜡烛,细细观赏:

懒随翠影红香走,自买梅花插烛看。

宋·王镃《元宵》

独处时,心中有一个角落留给思念。这种感受,远方的你一定能明白: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宋·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想念无孔不入,剪着上元灯时,弹奏乐曲时,不禁泪流满面。好想知道心头之人的消息: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宋·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希望有机会能让我们得以相聚,不妨永远教月色如今夜般朦朦胧胧: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宋·朱淑真《元夜》

团圆,是元宵佳节永恒的温暖内核。人们不约而同做着同样的乐事: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

即使平日埋头读书,这一天也暂且放松,到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金·元好问《京都元夕》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样美好的夜晚,如果不尽兴游玩,不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吉日良辰呀: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唐寅《元宵》


今日佳节

黄浦区融媒体中心

向您道一声

元宵快乐

编辑 / 张姗

制图 / 蔡嵩麟

资料 / 新华社 中国国家地理 央视新闻 物道 上海发布 中国文明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