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一)
匈奴简史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要说哪个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最大,匈奴当拔头筹。
需要一提的是,作为现代人,笔者很赞同司马迁的观点,匈奴人也是华夏子孙。所以笔者尽量客观地描述其生存发展史。
“匈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王会篇》、《山海经·海内南经》、《战国策·燕策三》等史册。《史记》的记载则是在公元前318年。司马迁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汉书·匈奴传》的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只在个别字形上有所差异。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汉书·匈奴传》说,匈奴牧养的牲畜以马、牛、羊为主,还有一些奇异的牲畜,如骆驼、驴、骡、駃騠(公马与母驴杂交的产物)等。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城郭和产业,但有各自的“势力范围”。无文字书籍,靠言语进行“组织”管理。他们的孩子从小骑羊,用弓箭射杀鸟鼠,稍长后就能射杀狐狸和兔子,以吃肉为主,穿牲畜的皮革,住旃裘帐篷。壮年男子力气很大,能弯弓射箭,当铁甲骑兵。匈奴人平时打猎,战时杀敌,其兵器主要是弓箭和刀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有利可图,就不顾礼仪。与中原人以老为尊不同,匈奴人有好吃的先给年轻人享用,剩下的才分给老年人。父亲死后,儿子娶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起名时没有避讳,也没有字。
就是这样一个被当时中原人视为蛮夷的民族,却成了中国古代史上最令统治者头疼的族群。尤其是东西两汉时,与匈奴的冲突更是此起彼伏,各有胜负。
公元前2世纪初,冒顿单于崛起。《汉书》说,在此前1000多年中,匈奴时大时小,居住零散分离,且由于年代太过久远,他们的世系传承没法按次序一一排列。冒顿做单于时,是匈奴最强大的时候,北方各少数民族都服从他的统治,把南边的华夏各族视为敌手,他们的世系传承、姓氏官号在这时才可能记述下来。
匈奴人的头领称为单于。单于,广大的样子,意思是说单于如天空一样广大。匈奴设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高干”。每年正月,各部首领在单于的王庭举行小集会和春祭。每年五月,在龙城进行盛大集会和祭祀祖先、天地、鬼神。每年秋天草黄马肥之时举行大会,统计人口、牲畜的数目以便征税。其法律主要对持械行凶和偷盗者处罚。
根据相关记载,自冒顿单于即位至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西迁,匈奴政权在大漠南北持续存在了整整三百年。此后,离散的匈奴又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近二百年,至南北朝末期,才在中国史籍上渐趋消失。
(二)
西汉和匈奴
说起西汉与匈奴人的“相爱相杀”,高帝刘邦的“白登之围”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因为此次战役中,匈奴人竟然熟练运用兵法,通过故意示弱,引诱刘邦轻敌冒进,结果先头部队被匈奴的40万精骑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七天,汉军内外联络中断,无法相救。要不是陈平出奇谋,刘邦绝对有来无回。侥幸逃命的刘邦从此患上了“恐匈症”,派人与匈奴结下和亲之约。包括杀伐果决的吕后面对匈奴的挑衅和侮辱也只能忍气吞声。
但这笔账早晚要算的,而执行人就是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44年之久,其中,有史学家以漠北决战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分别是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人之巨,被迫迁往苦寒之地,从此走向衰弱。
然而,连年征战也使西汉元气大伤,“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盗贼滋起”。
更要命的是,武帝晚年对匈奴的战争开始接连失利,损兵折将。
公元前103年,赵破奴率领汉军攻打匈奴,被匈奴所围,全军覆没。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击右贤王于天山,歼匈奴万余人。返军时为匈奴主力围困,将士损失十之六七。其间,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兵败,投降匈奴。
公元前97年,李广利和公孙敖分兵攻击匈奴,战不利,皆引还。
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军深入漠北,战败投降,汉军损失数万人。
汉军接连失利,单于野心开始膨胀,派人送来国书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人,是天之骄子,不为小的礼节所烦恼。”在信中,单于提出和谈条件,即双方打开边界,匈奴可以娶汉朝的女人做妻子,每年汉朝送给匈奴一万石酒,五千斛粮食,各种布绢一万匹,其他方面像以前约定的那样。
虽然,单于很不恭敬,但汉朝接连失去大将军士卒等数万人,已经无力出兵。
三年后,汉武帝驾崩,出兵攻击匈奴的想法更是很少有人提及,而匈奴方面,自单于以下绝大多数都想着和汉朝和平共处。
(三)
东汉与匈奴
武帝死后,匈奴人逐渐重新控制了漠北之地,同时也步入了漫长的衰退期,其间汉匈之争仍在继续。
公元前73年(汉昭帝时),匈奴转攻西域的乌孙,下嫁乌孙的西汉公主向娘家求救,汉朝组织五路大军十几万骑与乌孙联兵进攻匈奴。最终,西汉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兵败,实力大减。
从此匈奴开始严重内乱,甚至发生了五单于争立的分裂局面。
公元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远征盘踞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发出了“虽远必诛”的豪迈誓言!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朝贡,并自请为婿,汉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之。呼韩邪死后,其后裔遵从他的遗嘱,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达30多年,直到王莽篡汉为止。
东汉建立后,与匈奴的征战亦时有发生,最终匈奴因内外交困,南匈奴归属东汉,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则仍留在北方草原。
公元216年,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阳郡,匈奴单于王朝终结。
然而,他们对中原的巨大危害并未消弭,这一切的诱因则是西晋的“八王之乱”。
国学经典欣赏:
其明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今欲与汉闿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糵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汉遣使者报送其使,单于使左右难汉使者,曰:“汉,礼义国也。贰师道前太子发兵反,何也?”使者曰:“然。乃丞相私与太子争斗,太子发兵欲诛丞相,丞相诬之,故诛丞相。此子弄父兵,罪当笞,小过耳。孰与冒顿单于身杀其父代立,常妻后母,禽兽行也!”单于留使者,三岁乃得还。
——《汉书·匈奴传上》
点击国学成语故事专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