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刚落幕那会,“沈腾马丽小品戛然而止”这个话题,就一直稳稳地挂在热搜上,网友们在评论区也是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气得直吐槽:“这演的啥呀,正看得入迷呢,咋突然就没了?”
还有人满脸疑惑:“是出啥状况了吗?这么草率结束,背后肯定有事儿!”
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在猜测这场春晚小品背后的“秘密”。
说起沈腾和马丽,那在喜剧圈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想当年,2014年他们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时候,青涩又紧张。
一群演员挤在一个休息室里,狭小又嘈杂。记者去采访马丽,问她有没有见到刘德华,马丽苦笑着回答:“人家在另外的休息室呢,咱这级别不够,哪能见得着啊。”
可谁能想到,短短10年,他们一路摸爬滚打,凭借一部部精彩的作品,从春晚的小透明,变成了如今的“台柱子”。
这次春晚,央视直接把他们的小品安排在了晚上10点多的黄金时段,那可是当年赵本山、宋丹丹的“专属时间”。
休息室也换成了曾经本山大叔和宋丹丹用过的,妥妥的“待遇升级”。
再说说今年这个备受争议的小品。
它总共13分钟,创意还挺新颖,借用了2024年网上一个很火的租客退房案例。
房东为了扣租客押金,提着探照灯在屋里找破损,硬是挑出一堆毛病,让租客赔了1万多块。
沈腾和马丽把这个故事包装成丈母娘考验女婿的情节,乍一看,还挺有意思,有成为优秀小品的潜力。
演出刚开始的时候,现场气氛特别好,沈腾和马丽一唱一和,包袱一个接一个,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可没想到,剧情发展到马丽扮演的丈母娘看中女婿,准备退房的时候,节奏突然就乱套了。
原本轻松幽默的节奏一下子加快,沈腾女朋友上场说分手的情节,就像开了倍速,“唰”地一下就演完了。
好多观众都傻了眼,坐在电视机前,还在那眼巴巴地等着后续剧情呢,结果等来的却是下一个节目,心里别提多失落了。
面对网友们铺天盖地的质疑,小品导演组赶紧发文澄清,说节目故事很完整,是演员们在排练的时候,把那些效果不好的包袱都去掉了,现在呈现的就是完整版本。
可观众们哪能这么轻易就相信呢?
很快,就有看过彩排的观众站出来爆料:“这个小品被砍了3分钟左右,就是因为前边的《借伞》严重超时!”
这一下,大家更觉得“有猫腻”了。
其实,春晚严格控制时长,也是无奈之举。
春晚面向全国观众直播,时间安排得那叫一个精细,每个节目都得按点来。
尤其是语言类节目,变数最大。
据统计,过去5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平均时长在12 - 15分钟之间,但具体到每个节目,时长波动特别大。
有的小品排练时18分钟,到了正式演出可能就被压缩到10分钟。
这是因为春晚是现场直播,导演组压力巨大,专门有人盯着时长,一旦发现某个节目超时,就得赶紧协调调整后面节目的时长。
像2018年春晚,就有好几个小品因为时长问题临时删减,导致剧情有点生硬,观众反馈也不太好。
这可不是沈腾马丽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就连小品王赵本山也有过类似经历。
1999年春晚,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堪称经典,原本是晚会的压轴大戏。
当时还有一个节目,是小香玉带着戏曲学校的100多个孩子准备登台表演。
因为春晚总时长有限,这个节目一开始被列为备选。
小香玉的丈夫着急了,找到赵本山求情。赵本山一听是为了100多个孩子的梦想,二话不说,决定把自己小品的时长缩短6分钟。
就为了这6分钟,赵本山和团队日夜打磨,反复修改台词、调整表演节奏。
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昨天今天明天》,虽然缩短了时长,但剧情紧凑、笑点密集,一点都不影响观看效果,成了春晚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那时候的老艺术家们,对待作品真是一丝不苟,哪怕压力大到心脏病突发,含着速效救心丸也要坚持完成演出,就为了给观众带来最好的节目。
可看看现在的小品行业,有些现象真让人担忧。
不少创作者为了追求流量和快钱,粗制滥造作品。
据相关调查显示,近3年春晚小品的重播率逐年下降,观众满意度也从80%跌到了65%左右。
很多小品看一遍就忘了,根本没法像过去的经典作品那样,让人反复回味。
这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浮躁,大家都忙着追热点、博眼球,却忘了小品的核心是内容和情感。
沈腾和马丽作为当下喜剧界的领军人物,有能力也有责任做出改变。
他们不缺才华,也不缺人气,缺的可能就是静下心来打磨作品的时间和耐心。
观众们期待的,是像《扶不扶》《夏洛特烦恼》那样的好作品。希望沈腾和马丽能回归创作初心,多深入生活找灵感,可千万别被流量和快钱迷了眼。
(木易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