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5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班加罗尔高调发布CATS Warrior六代机全尺寸模型,印度防长辛格在揭幕仪式上宣称:"这款配备变循环动力的战机将重新定义亚洲天空规则"。值得注意的是,法国赛峰集团代表现场签署了联合开发发动机的备忘录。

美印防务合作协议刚墨迹未干,印度空军参谋长乔达里便向媒体放话:"搭载法印联合引擎的六代机将具备压制中国歼-20的绝对优势"。此言引发国际航空界哗然,毕竟美国通用电气同款引擎至少要到2032年才能量产。


回看中国航发进展,2018年完成的自适应发动机验证机已积累500小时试车数据。更关键的是,2023年珠海航展首次曝光的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实测推力较传统型号提升40%。"某些国家还在PPT上画引擎时,我们已在进行高空台模拟测试。"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近期在《航空学报》撰文指出。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83年立项的印度LCA战机项目,直到2020年才形成初始战力,期间核心部件换装三代外国货。如今AMCA五代机原型机尚未下线,其发动机舱红外特征过大的缺陷已遭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曝光。这种"造壳技术"的尴尬,正重现在六代机项目上。


五角大楼最新发布的《下一代空战白皮书》显示,六代机标准包含有人-无人协同、量子雷达等12项关键技术指标。耐人寻味的是,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却将80%研发经费押注在变循环发动机单项突破上。这种赌徒式研发策略,被洛马公司前首席工程师评价为"用算盘挑战超级计算机"。

面对外界质疑,印度航空发展局亮出底牌:计划2027年前完成六代机首飞。但翻开其技术路线图,人工智能飞控系统采购自以色列拉斐尔公司,隐身涂料依赖德国巴斯夫专利授权。这种"全球采购+本土组装"的模式,让人不禁想起其国产航母三次海试三次返修的窘境。


中国军工体系则展现出不同气象。从西部某风洞群传出的消息显示,某新型六代机验证机已突破智能蒙皮技术,其机载光子雷达探测距离较传统型号提升5倍。更值得关注的是,航天科技集团将空间站耐高温材料转用于航空发动机,使涡轮前温度提升200K——这项突破直接让变循环发动机量产时间表提前了三年。

当新德里电视台吹嘘"印度将率先建立六代机中队"时,上海虹桥机场的卫星图像显示,搭载国产变循环引擎的某型验证机已完成第17次试飞。军事观察家注意到,该机垂尾处的锯齿状处理工艺,与歼-20最新改进型如出一辙。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