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爷爷生前是个地地道道的热心肠人,村里有啥事儿,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手。
正因为如此,村里人都很感激爷爷,尤其是旁边的邻居一家。
后来爷爷去世了,按照习俗,家里有丧事,三年内不能贴对联。
然而当我们一回到村里,却意外地发现,邻居们竟然在我贴起来对联。
01
我爷爷年轻时当过兵,退伍以后就到村里的供销社工作了。
听爸爸说,当时爷爷刚刚退伍,那时候村里啥也没有,生活过得也挺苦,工资不高。
供销社的工作不是很重,常常是打理一些村里的小事务,做点买卖什么的。
我爸爸说,我爷爷那时候他在供销社里就忙活,一会儿去帮人挑些大米,一会儿给村里老大爷提点盐,什么事都愿意做。
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容易,爷爷帮忙那可不是说是大手笔,但一件件小事做下去,大家都能感受到他的用心。
有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去老家,爷爷就已经不在家了,我们问奶奶:“爷爷去哪了?”
奶奶一脸无奈地说:“还能去哪里,去帮人了呗!这老头子是闲不住的,帮了这个,帮了那个,有时候连饭都没有时间吃。”
虽然奶奶一直抱怨,但是爷爷总说:“做人嘛,能帮就帮,咱不图什么,自己心里踏实。”
我小的时候并不懂这个意思,但爷爷的举动让我开始理解,他就是这种能为别人着想的人,不求回报,无论是谁,家里有点事,爷爷都愿意出力。
记得有次邻居家的小孩生病,爷爷赶紧去帮忙背水、找药,忙得不知东南西北。
我一直觉得爷爷的人生就是这样,默默付出,却不张扬。
他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大家感谢他的时候,他只是一笑:“能帮就行,别放在心上。”这就是爷爷的为人,做得多了,大家自然都知道他是个热心肠。
就因为这样,爷爷和村里人的关系都特别好。
村里老人说:“老赵真是好人呐,别人有事,他总是乐意帮忙。”
那时我不懂,爷爷做这些事并不图任何回报,但老百姓的感情就是那样暖人的心。
爷爷晚年退休后,每天就像一个闲不住的大忙人,总是东奔西跑的。
村里每年都有集体活动,爷爷也都参与,他不像我们年轻人那样图个清静,反而特别热衷参与这些事情,和大家一起谈天说地,自己也忙前忙后。
他没有高深的学问,但是那种踏实、认真、真心为别人着想的性格,让他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记得有一年村里搞了一个集体活动,要做一些小型的修缮工作,爷爷第一时间站出来说:“我来我来,这事我可以做。”
虽然他的年纪也不小了,但那时他还是拼劲十足,带着大家一起修整东西,心里充满了满足感。
当时村里人说:“老赵啊,就是个忙不完的电池,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把人带动起来,大家跟着他做事都特别有劲。”
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问:“爷爷,怎么这么喜欢帮别人呀?”
爷爷总是说:“咱是做了好事,别人心里自然会记得,能帮一下就帮一下,没啥不行的。”
02
爷爷去世的时候,村子几乎所有的人都来了,因为爷爷一生都帮过人,大家都感念他的好。
葬礼那天,整个村子的人都围在我们家门口,大家都低着头,轻声议论着,有些人眼里还含着泪。
葬礼办完后,大家陆陆续续回去了,留下的只有静默。
我们家有几个亲戚也来帮忙,爸爸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妈接到城里住?那里环境好,咱也能照顾她。”
我和妈妈当时都支持爸爸的提议,毕竟奶奶年纪大了,又一个人在乡下,我们也不放心。
于是我和爸爸去找奶奶,劝她说:“妈,咱们考虑一下,来城里住吧,咱们也能好好照顾你。”
我看着奶奶,心里真的很难过,爷爷刚走,奶奶就独自一人,实在不忍心她一个人呆在乡下。
奶奶一听,眼睛一瞪,非常生气的说:“我不去!我哪里都不去,我要在这儿,陪着我老赵。”说完她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继续拿着那些已经磨损的衣服整理起来。
我和爸爸顿时愣住了,奶奶的语气很坚决,而且眼神也很冷静。她那种态度,让我突然不知该怎么劝她。
毕竟爷爷走了,奶奶一直都不愿离开他身边一寸,哪怕是搬到城里,也像是对爷爷的一种背叛。
“妈,咱们城市里生活好啊,你年纪大了,过得也不方便。”爸爸又试图劝解。
“我不去!”奶奶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甚至有些不耐烦。
这句话一出口,我和爸爸都沉默了。奶奶这种坚持,哪怕在我们最伤心的时候,依旧没有一丝的松动。
她要留在这个老家,留在爷爷去世后依旧熟悉的村子里,哪怕这个地方只剩下她一个人。
最后妈妈叹了口气说:“好吧,既然妈不愿意,我们也只能尊重她。”
爸爸轻轻拍了拍奶奶的肩膀说:“行,那你就坚持在这儿,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你。”
那时奶奶看着我们,轻轻点了点头,她没有再说话,但我知道她心里也是矛盾的。
毕竟她的年纪已经大了,能撑多久,谁也不知道。
但她固执地想要待在这个地方,守着爷爷一生的回忆,不想改变任何一处。
就这样奶奶依旧过着她的生活,我们依旧定期回去看看她,带些食物,聊聊村里的事。
虽然我知道她一直在想爷爷,但她从不再显得过于伤感。
有时候我也会想,也许爷爷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那份影响、那份温暖,早已深深根植在奶奶心里,成了她最重要的依靠。
03
那是爷爷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村里的空气中弥漫着寒冷,家里依旧是那样沉重。
尽管爷爷离开已经一年了,然而那段伤痛的记忆还是无法抚平。
按照我们那里的习俗,家里有亲人去世,三年之内是不允许贴春联的。
因为我记得小时候,爷爷每年都会亲手给我们家贴上对联,他喜欢那种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氛围,也喜欢和奶奶一起忙活,挂上春联,清扫房子。
于是今年过年,我们家并没有像往年那样买对联和红纸。
那天我们全家准备去乡下陪奶奶过年,车开到村口,眼前的一幕却让我愣住了。
刚驶进村口,我们就看见邻居家的门前,有几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忙碌着。
只见邻居老李和他妻子正拿着锤子,正要把一对红色的春联贴在我家的大门上。
我赶紧停下车,带着疑惑走了过去,心里想着:这怎么回事?按理说去年爷爷去世,家里应该按照习俗不贴春联啊。
老李和他老婆两个人一直在家门口忙活着,像是没看到我似的。
我走过去打了个招呼说:“李叔,嫂子,你们这是干嘛呢?”
老李抬起头,看见我站在车前,脸上露出一个有些腼腆的笑容,然后说:“回来啊?没什么,给你们家贴春联呢,过年嘛,总得有个喜气。”
我听得有点懵,随即提醒他说:“李叔,咱们这儿有规矩,家里有死人,三年内不该贴春联的,大家都知道的。”
我说这话时有点生硬,心里其实并不太想与邻居争执。
老李的妻子擦了擦手上的灰土,朝我笑了笑,语气平和地说:“我们知道的,按照规矩,的确不能贴对联,但你们家赵大爷这一年走了,大家都觉得他没走远,依旧在这里。
我们每年过年都会想着他,他一辈子帮了我们不少忙,实在不忍心让你们家一直这么冷清。”
我听了这话,心里有些不太明白,于是问道:“可是照规矩,是不能做这些的。”
老李低头看着贴好的春联,笑着说:“我们觉得,老赵老实好人,家里什么都没有,他在世时不管我们家遇到什么难处,都会帮一把。
别的不说,就光是上次他帮我修房子,真是没说的。你们家对老赵好,我们也要对你们家好,给门口贴春联,不只是为了过节,更多是给老赵祈个安,保你们家平安。”
我知道该说什么好。老李的妻子接着说道:“过年了,大家都需要一些温暖,不管习俗怎么说,心意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看到你们家冷冷清清的,心里也不好受。这春联不只是对你们家的一种祝福,也是给老赵的一份敬意。”
这话说得让我有些愣住了,心头一阵酸涩,几乎快要忍不住眼泪。
那一瞬间,我才突然意识到,爷爷生前确实一直用他的热心肠帮助着别人。
而我们自己,在爷爷去世后,却还停留在那种痛苦的回忆中,觉得没有爷爷的一切都是空虚的。
听着邻居们的话,我的眼睛不知不觉湿润了。爷爷生前一直希望我们不要太伤心,不要把自己埋在过去的回忆中。
但我们这些家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始终沉浸在失去爷爷的痛苦里。
可邻居们却能做到,反而是他们,做到了爷爷生前希望我们能做到的事。
在那个瞬间我终于明白了,爷爷并没有真正离开。
虽然他不再站在门口,亲手贴春联,但他生前留给我们所有人的善良和热心肠,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我终于说出这句话,声音哽咽,却充满了感激。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