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8期三川汇文化科技
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国旅游市场迎来强劲复苏。无论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文旅资源大省,抑或是东北冰雪王国,都迎来了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的双增长。本文将基于详实的官方数据,从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城市和地级市三个维度出发,对春节旅游假期的各省市旅游数据进行全面剖析,带您一同洞察旅游市场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作者| 无花果(三川汇文化科技作者,三川汇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时 光
编辑| 半岛
来源| 三川汇文化科技
2025年春节假期8天,全国旅游市场呈现“人次与收入双增长”的总体态势,接待国内游客总量达到5.01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6770.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和7.0%。 其中,东部省份游客总量占比超50%,但增速放缓至6%-8%;重点城市(含一线、省会、副省级)游客总量占全国42%,收入占比58%;地级市游客增速普遍超15%,收入增速超20%,“小而美”成为新趋势。
一、省域视角:总量与增速双轮驱动,区域分化显著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2025年春节旅游的数据。从区域分布看,东部省份总量占比超50%,但部分省份增速放缓;中部和西部省份增速领跑全国(普遍超15%),特色资源成核心驱动力;东北地区3省冰雪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增速达20%以上,但总量仍偏低。
(一)旅游人次及增速:广东总量第一,湖南增速夺冠
从游客总量分布看,三大梯队分层明显。第一梯队(超5000万人次)有8个, 广东省以8011.8万人次居首,四川(6372.22万)、江苏(6120.92万)紧随其后;广西(5947.85万)、湖南(5395.51万)、辽宁(5335.88万)、河南(5117.4万)均突破5000万人次。
第二梯队(3000万-5000万人次)有6个, 分别是湖北(4886.50万)、云南(4080万)、浙江(3567.3万)、福建(3602.08万)、重庆(3316.16万)和内蒙古(3058万)。 第三梯队(1000万-3000万人次)有9个, 依次是山西(2837.97万)、吉林(2770.68万)、黑龙江(2626.3万)、贵州(2624.39万)、山东(1997.2万)、甘肃(1805万)、上海(1777.84万)、北京(1758.9万)和天津(1615.55万)。
从旅游人次增速看,中西部领跑,东部承压的分化趋势。其中,高增长省份(增速≥10%)有15个。 湖南以46.37%的增速居首,辽宁(30.57%)、山西(22.2%)、黑龙江(18.3%)等14省表现亮眼。 低增长省份(增速<10%)有10个, 广东(5.3%)、四川(5.36%)、贵州(4.87%)、河南(1.9%)等传统旅游大省增速疲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海南垫底,仅增长了0.5%。
由此可见, 东部省份游客基数虽大但增长乏力,中西部省份正通过差异化资源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也暴露出传统文旅大省成熟市场创新动能不足的隐忧。 例如,今年春节8天假期,贵州接待游客2624.39万人次,较2024年春节8天假期分别同比仅增长4.87%。
(二)旅游收入及增速:湖南总量领先,东北增速爆发
从旅游收入总量看,头部省份优势稳固,春节假期旅游收入超过300亿元的省份有14个。 其中,湖南和广东领跑全国,均突破了70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759.22亿元和745.3亿元;云南、辽宁和浙江分别以544.66亿元、536.98亿元和519亿元,位列第三、第四和第五。此外,江苏、广西和上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分别为490.24亿元、475.11亿元和465.0亿元(前6天)。
旅游收入增速方面,东北冰雪经济成黑马。吉林省的旅游收入增速最为惊人,同比2024年春节假期增长了68.26%,稳居全国第一; 辽宁以增长30.11%位居第二。此外,山西(30.03%)、天津(26.40%)和黑龙江(23.8%)等省份的增速也超过了20%,显示出在旅游收入方面的强劲增长动力。 从数据对比看,东北和中部地区省份增速总体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部分省份。
(三)人均消费:上海领跑东部,中西部潜力待挖
从旅游人均消费看,服务品质与消费水平正相关。上海市以人均消费2615.53元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唯一人均消费破2000元的省级行政区; 北京、浙江和湖南人均消费也分别达到1630元、1454.88元和1407.13元,分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相比之下,河南、甘肃和四川的人均消费低于600元,分别只有598.63元、557.22元和545.78元。
总体而言,东部人均消费中位数在930.25元区间,超西部省份近40%,反映经济水平与旅游消费的深度绑定。 同时,中西部地区人均消费偏低,可能与这些省份春节假期惠民等优惠政策有关,从侧面也映射出当前文旅普惠化竞争趋势。
综上所述,今年春节假日旅游市场,东部总量优势稳固,中西部增速强劲,东北冰雪旅游潜力释放。而在增长动能转换中,传统旅游大省需突破“高总量、低增速”瓶颈,新兴省份在依托特色资源和性价比优势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二、重点城市:头部枢纽虹吸强劲,消费能级持续跃升
2025年春节黄金周, 中国文旅市场在复苏与转型中迎来结构性变革。在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层面(不含直辖市),市场呈现“头部城市稳盘、消费能级跃升”的双重特征。 数据分析显示:春节档期TOP20城市总接待量达1.86亿人次,同比提升29.3%。
(一)头部枢纽城市虹吸效应得到强化
成都以1995.6万人次问鼎流量榜首,南京(1690万)、广州(1634万)分列二三位,三大枢纽城市合计承载5320万人次,占据TOP20城市总流量的28.6%。 值得注意的是,沈阳、长春等东北城市与西安、昆明等西部重镇共同构成千万级流量矩阵,传统旅游目的地与新兴网红城市形成空间共振。9个千万级流量城市均为省会城市,印证核心城市在文旅资源集聚方面的持续优势。
从省会城市游客增速看,长沙同比增长26.0%,位居省会城市之首,长春(22.27%)、沈阳(20.7%)、哈尔滨(20.4%)和拉萨(20.6%)等四个省会(首府)城市的旅游人次增长也都超过了20%。 在排名前五的城市中,东北地区就占据三席,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和发展潜能。反之,成都、广州、杭州等文旅强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7.0%),同样暴露出增速放缓的隐忧。
(二)核心城市群仍是文旅经济压舱石
从城市旅游收入对比看,核心城市群仍是文旅经济压舱石。 头部城市中,东北地区表现尤为亮眼。 沈阳以192.13亿元旅游收入摘得桂冠,哈尔滨以191.5亿元紧追其后,两座东北重镇展现出强劲的文旅消费势能。南京以181亿元位列第三,形成第一梯队竞争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长春、成都、昆明、广州、杭州和宁波等6座城市也成功跻身“百亿俱乐部”,共同组成了第二梯队城市群。
从旅游收入增速对比看,兰州增速最高,同比2024年春节假期旅游收入增长45.24%,位居省会城市之首;沈阳以26.8%的增速位居第二, 哈尔滨和长春分别增长16.6%和16.55%,位列第三和第四。此外,南宁和呼和浩特也取得了大幅提升,分别增长15.85%和15.19%。 总体来看,东北省会城市占据重要席位,印证了传统工业城市在文旅转型中的突破性进展。
(三)南北城市双极重构消费能级版图
从人均旅游消费能级看, 2025年春节消费版图呈现显著南北两极、双核驱动的特征。 东北地区三个省会城市集体突围,哈尔滨(1576元)、长春(1434.37元)、沈阳(1431.65元)包揽全国省会城市前三,形成冰雪经济消费集群。 与此同时,海口以突破1400元阈值(1417.25元)构筑南海城市消费制高点,与热门城市三亚形成“南海双星”格局,印证热带旅游目的地的溢价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 在18个数据可视化的城市中,春节旅游人均消费突破或接近千元关口的城市还有6个, 分别是宁波(1150.06元)、深圳(1104.84元)、昆明(1103.61元)、南京(1071.01元)和广州(979.80元)。而南宁、成都、拉萨、杭州等省会城市人均消费屈居815.61元的中位数,揭示出大众旅游消费的基本面。 这种“尖塔宽基”的分布特征,反映出普惠型旅游消费的广泛基础。
三、地级市分析:下沉增长极成型,“小而美”成趋势
与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相比较,非省会地级市展现出超预期增长弹性。其中,不乏近年来全面崛起的新兴城市和传统旅游城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全域旅游理念深化,三、四线城市正通过特色IP打造突破同质化竞争,推动客源结构从过境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型。
(一)传统旅游目的地与新兴城市共振
三川汇文化科技基于对34个重点地级市数据分析发现, 2025年春节假期文旅市场呈现“传统目的地稳盘托底+新兴城市创新突围”的共生格局, 形成三大特征鲜明的流量矩阵:
头部矩阵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 无锡、苏州和温州分别以1556.32万人次、1500万人次和1365万人次构筑千万级人气。其中,无锡实现“量价双升”,游客接待量增长34.6%达1556万人次,收入159.78亿元(增长27%);苏州展现存量运营能力,在1500万人次高基数上仍实现7.1%增长,印证成熟目的地运营效率。
中部支撑点分布于区域重点城市中, 泉州(1011万人次/100.96亿元)、开封(900.03万人次/62.9亿元)、桂林(835万人次/92.4亿元)、徐州(826.82万人次/68.76亿元)等经典城市IP保持稳定输出,其中泉州客以100.96亿元旅游总收入,位居全国非省会地级市第二位,邵阳市以87.95亿元旅游收入分列第三名。
同时,腰部城市群效应更加突显, 成渝经济圈中的南充(1381万人次)、乐山(800万人次)、宜宾(738万人次)构建次级旅游网络,分流成都1995万人次的39%。中原城市群内的许昌(854万人次)、安阳(672万人次)、三门峡(606.7万人次)、新乡(598.4万人次)形成历史文旅走廊,平均增速达29.8%,均创下了城市假日旅游历史新高。
此外,新兴势力爆发式增长,展现出超预期的市场弹性。 例如,安徽亳州(接待量+168.9%/收入+173.3%)、河南安阳(接待量+66.54%/收入+59%)等城市实现非线性突破;江苏宿迁更是实现了“流量与收益”正循环,接游客7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65亿元,分别增长40.1%和38.01%。湖南邵阳也展现出黑马潜质,接待增长29.5%,创收87.95亿元,客单价1543元跻身消费力TOP10。
(二)长尾效应崛起与层级分化并行
相比较第一层级的34个地级市,第二层级30个地级市中有57.6%的城市为 非传统旅游城市,相对较为冷门。数据分析显示, 今年春节文旅市场呈现“长尾崛起与层级分化”并行的新格局。 冷门城市通过精准定位打破流量天花板,同时消费能级的梯度分布折射出市场深度下沉的结构性变迁。
从旅游人次看,在300万至500万人次的“腰部市场”中,冷门城市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达州(496.75万)、常德(494.42万)、嘉兴(492.45万)、金华(474.6万)等城市次级枢纽悄然崛起,构成500万级流量市场,虽未突破千万量级,但9.8%的平均增速超过传统旅游城市3.2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与此同时,下沉市场已成文旅扩容主战场。 粤西城市湛江(399.81万/+30.6%)、桂东门户梧州(345.47万/+23.9%)通过“滨海度假+文化活化”组合策略,增速较同区域中心城市高15-20个百分点,西南边陲景洪市(345.9万)流量反超北方工业重镇包头(314.3万)。此外,在突破300万人次的21个城市中,12个为三线以下城市,其合计流量占样本总量的47%。
从旅游收入看,二类地级市收入增速呈现显著分化,冷门城市通过模式创新实现价值跃升。 闽西双雄龙岩(+33.6%)、三明(+33.12%)依托土楼IP与生态康养,收入增速突破30%阈值,较传统景区型城市高18个百分点。永州(65.88亿)客单价达1401元,较湖南省均值高53%;驻马店(15.39亿/+30.2%)通过“梁祝故里沉浸式剧场”拉动收入增速超人次增速23.6个百分点。
从人均消费看,春节旅游消费分级特征明显: 一是千元消费带西进,丽江(1302元)、黔东南州(1009元)、玉溪(1021元)打破“高消费锁定东部”的固有格局。二是东部冷门城市崛起,湛江(930元)、韶关(929元)客单价较2024年提升19%-22%,逼近东部同级旅游城市水平。三是资源错配警示,鄂尔多斯(714元)草原旅游客单价不足东北冰雪游的67%,暴露体验型产品开发不足;梧州(655元)虽实现23.9%人次增长,仍需警惕“流量陷阱”。
(三)中小城市打破“规模决定论”
延伸其他21个地级市春节旅游数据显示,200万至300万人次的中小城市群体正成为文旅市场的重要增长极。这些城市通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打破“规模决定论”的传统认知,形成“小而美”的市场新格局。
从旅游人次看,在200万至300万人次的区间内,中小城市的流量增长同样呈现分化特征。 山西晋城(259.57万/+49.76%)、辽宁抚顺(252.10万/+43.26%)等城市通过“资源活化+节庆营销”实现超常规增长,增速较全国均值(5.9%)高出30个百分点以上。广西河池(282.08万/+17.26%)、浙江衢州(266.0万/+17.8%)等城市依托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持两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在增速超20%的城市中,80%实施了“文化+科技”融合策略, 如晋城通过“数字古堡”项目激活流量;西北城市昌吉州(+21.17%)引入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成功打破区域增长不平衡格局。然而,云南保山(284.48万/+1.17%)作为滇西旅游重镇,游客流量增速垫底,也暴露产品老化与创新不足等问题。
从旅游收入看,中小城市在收入增长上展现出“多点开花”的特征。 例如,河南鹤壁(9.13亿/+82.75%)通过“节庆经济+文旅融合”实现收入倍增,增速较传统旅游城市高70个百分点以上;新疆喀什(20.56亿/+31.29%)依托“丝路文化+民族风情”,收入超西部地区均值27%。此外,实施“微度假”模式的城市(如衢州、莆田),其收入增速普遍超20%,验证短途游市场的爆发力。
从旅游人均消费看,中小城市消费升级的差异化路径基本形成。 海南热门城市三亚以客单价2610元继续领跑,大幅反超众多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吸金王”。辽宁盘锦(1198元)、云南楚雄(1019元)、喀什地区(854元)等中小城市通过特色IP开发跻身中高端市场。然而,资阳(230.97万人次/7.02亿元)客单价仅305元,不足四川省均值一半,暴露资源转化能力短板。
四、结论与启示
2025年春节旅游市场的繁荣景象,深刻揭示了我国文旅产业在复苏与转型进程中多维度趋势与结构性变革。通过对省域、重点城市及地级市的详尽剖析,三川汇文化科技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一)区域格局正在重塑与崛起。 广东、江苏等东部省份虽仍引领旅游人次与收入榜,但增速放缓至6%-8%,凸显成熟市场创新乏力的挑战,需加速产品迭代与业态革新;湖南、山西、甘肃等中西部地区凭借特色文旅资源增速普遍超越15%,未来要提升服务品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吉林、辽宁等东北三省旅游收入增速超20%,冰雪经济成为东北文旅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下步应拓展全季运营,提升旅游附加值。
(二)城市层级分化值得关注。 成都、南京、广州等头部城市凭借资源集聚优势,持续引领流量与收入增长。然而,增速放缓的趋势要求这些城市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游客体验。亳州、宿迁、晋城等中小城市通过精准定位与特色IP打造,实现了超常规增长,证明了文旅市场中“小而美”错位竞争的优势,但仍需深耕细分市场以巩固成果。鹤壁、喀什等冷门城市通过节庆经济和文化活化策略,实现了收入倍增,未来应进一步塑造独特的文旅形象,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三)消费升级并行趋势显现。 南宁、成都等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人均消费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了大众旅游消费的坚实基础,未来应持续推动普惠型消费,扩大文旅消费覆盖面。三亚、海口等城市人均消费突破1400元,冰雪旅游城市哈尔滨、长春等也迈入高端消费行列,仍需满足个性化、深度化需求。
此外,晋城、衢州等城市通过“数字古堡”、沉浸式演艺等科技手段,成功激活旅游市场,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互动性文旅体验的需求,也展现了科技赋能对消费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关键路径。
(四)政策扶持与区域协同发展。 今年春节旅游市场火热,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有效降低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激发假日旅游市场活力。与此同时,各地区通过构建区域旅游合作联盟等方式,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文旅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协同发展。未来,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2025年春节旅游落下帷幕,我国文旅产业正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呈现区域协同发展、消费分级深化、创新驱动升级等新趋势。未来,政策端和市场端应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多元并进的发展路径,推动我国从文旅大国向文旅强国稳步迈进。
当AI卷入综艺赛道,会激发何种想象?
深度伪造:AI“变脸”成隐私与财富的“掠夺者”
独家报告:透视全国170座城市300余个文旅元宇宙政策
重磅 | 两万字报告:从国家级到省级,150个元宇宙政策大盘点
苏州文博会何以“国际风、江南韵、创新潮”
20份研报集萃: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全景洞察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三川汇文化科技】已运维4000多期(持续十多年,跨越4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三川汇文化科技】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请给无花果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