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了一篇县城小吏娶到绝色美女是什么体验,四个字让省厅同学再无优越感
有很多读者私信与我交流,主要的想表达意思就是不太相信,觉得太爽文了,现实中哪有这么白捡的好事。
因为现在的相亲市场明码标价不说,“不高攀,不扶贫”早就深入人心了, 就算年轻人恋爱脑,父母一辈难道脑袋会进水,对家庭条件明显不匹配的怎么可能开绿灯?
这个嘛,其实也是讲条件的。
越是小地方,比如说地级市或县城,原生家庭条件一般的异地男公务员更容易受到女方父母青睐。
原因很简单,人性都是自私的。
首先,原生家庭条件一般,不是说父母赤贫还欠巨额债务那种,指父母都是普通劳动者普通工薪阶层,与县城有点体面的女方原生家庭相比,肯定差了不少。
其次,男方是异地的。
这一点很关键,往往是越是小地方越是有点体面的女方家庭,非常关注但不会明说的一点。
为什么,一个女婿半个儿,但假如女婿是异地男的话,对岳父岳母而言就算大半个儿了!
大家想想,男方家族不在本地,就算原生家庭条件很一般,七大姑八大姨找上门来求女方父母办事的概率是不是要小多了?
因为就有事算找上门来,也可用县官不如现管为理由,推辞掉大部分啊。
假如男方家庭条件一般且在本地本县,女方家庭在县里属于比较有地位的家族,那今后绝对有很多故事甚至恩怨要发生,
你放心,这种情况根本不用读者操心,女方父母会把反对意见写在脸上的,因为他们走过的桥确实比你走过的路要多。
再次,男方是异地公务员,在本地成家后也就算安定了,小两口过日子之外,婆媳关系往往会比较简单,
有句老话,人生是一粒种,落地就生根发芽,这只是对年轻人择业而言。
对父母而言,子女在外地工作定居后,请父母过去居住,一般也是住不长久的,因为父母住得不习惯,不爽。
所以,对于嫁给异地男的本地女而言,与男方父母相处的时间会非常有限,很多家庭矛盾自然也就无从发生。
最后,就是情绪价值的提供方面,异地男大概率能多提供一点。
很简单,假如你女儿嫁给一个本地男,双方门当户对势均力敌,好是好,美是美,
可你想过没有,过年过节怎么办?比如男方大家族这边定了大年初二聚餐,女方大家族这边也定了大年初二聚餐,小两口是分开赴宴,还是只顾一头?
从传统礼节上来说,还是应以男方为主吧。
此时女方父母心理上自然会有些许失落……
再说,男方家族就在本地且门当户对的话,女儿在大家庭里终究是晚辈儿媳的定位,
按现在的话说,是情绪价值提供者,而不是被提供者。
假如女儿嫁给外地男,这些纠结基本就不存在,逢年过节,要么就一起回男方老家,要么就安心留在本地过,女婿可以做到随叫随到,主打一个鞍前马后。
另外,男方家族不在本地,人脉关系照应上肯定以女方家族为主,这种情况下,男方取得的任何进步都可以说与女方家族有关,即便真的没有关系,但吃瓜群众不会这么认为。
反之,双方都在本地家庭门当户对,那么无论男女,取得任何进步都可以说和男方家族有关,即便真的没有关系,但吃瓜群众不会这么认为。
所以,虽然婚恋市场“不高攀,不扶贫”早就深入人心了,但县城体制内相亲中每年都有有大量的异地男,反而可以打破这一魔咒,获得了女方家庭的青睐。
其实县城中有需要的权贵家族,每年都会有人专门盯着录用的新人名单,古代这种行文有个专用名词叫“榜下捉婿”,
当然,现代肯定不同古代,讲究你情我愿。
本文再次强调,所谓男公务员在县城相亲市场很走俏,只是说别人会优先考虑和你见面而已,绝不是一堆人哭着喊着要嫁你,特别是对家庭条件比男方优越的女方而言,女方凭什么会高看你?
把握好姻缘的能力,关键还是靠个人哦!
不过平心而论,很多男公务员的条件,假如没有职业身份加成的话,在相亲市场中是匹配不到这样的机会的,
所以,机会一旦来了,还是靠你自己把握啊
本文完,觉得不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