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中国人关于赏灯的痴迷,穿越时空,千年不变。上元佳节,年年都会到来,但是岁岁年年,我们依然还要赏灯。

千门万户,灯笼高悬,流光溢彩的灯火照亮河道与街巷,这是一份独属于华夏民族的浪漫。


南京古称金陵,作为多个朝代汉文化的中心,有着“天下文枢”之称。六朝古都见证了历朝历代的繁华,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灯会之一,秦淮灯会。

南朝伊始,国都建康(今南京城)便开始举办灯会。江南水乡的柔美与金陵古都的厚重,让这里的元宵灯会在热闹中增添了典雅气息。


秦淮灯会亮相白鹭洲公园的花灯 | ©图虫:曹程杰

宋代贺铸所作《壬申上元有怀金陵旧游》写道:“瓦官大庭千步方,灯如流萤月如霜。”成画于明朝的万历至天启年间的《上元灯彩图》,更是让我们得以一窥金陵城在上元节的繁华之景。

十里秦淮,灯火如昼。上元佳节,沿街的商铺早早悬挂起用红绸糊制的灯笼,等到日暮时分便开始点灯。各色彩灯沿着秦淮河次第铺开,灯笼映照下的街道,人影憧憧,可以看到卖水仙花、兰花、梅花等年宵花的商贩,也有沿街设摊讲书的先生。上街的人们打扮一新,满眼望去绫罗绸缎,颜色鲜艳动人。


夫子庙夜景|©图虫:宏伟9086

秦淮灯会的另一大特点,便是灯会与庙会一同进行。灯会的高潮聚集在金陵城的夫子庙周围,人们早已经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华美的彩灯下,人们来到夫子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夫子庙中悬挂起对称的大红灯笼,孔夫子像拱手而立,如同回应着寒门苦读学子的期望。


秦淮灯会|©视觉中国

而庄严肃穆的夫子庙外,则是热闹的庙会集市,各色商品琳琅满目,既有香烛楹联,也有卖当地特色的蟹壳黄烧饼、五香豆、葱油饼的小吃摊位。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引人驻足的则是糖画摊,栩栩如生的糖画在灯火的映衬下呈现橙黄的光泽,一口咬下去如蜜糖甜。


歙县汪满田村的鱼灯文化,起源于清光绪初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于当时民居多采用木构建筑,相传当时村中火灾频发,村民为祈求平安,便兴起了“鱼会嬉灯”的习俗,希望通过游鱼灯来“剋火”,寓意以水克火,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安宁。


一夜鱼龙舞|©视觉中国

汪满田鱼灯以竹篾为骨,外糊彩纸,整体呈现鲤鱼的形状。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丰收和富足,因其与“余”谐音,故有“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汪满田鱼灯|©视觉中国

鱼灯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匠人们用竹篾编织出鱼身的骨架,再以彩纸精心糊制,并在鱼身上绘制栩栩如生的鱼鳞图案。鱼灯的额头处常写有一个醒目的“王”字,寓意鲤鱼跃龙门的祥瑞之兆。

由于鱼灯体积庞大,游灯时需要二十多人合力抬举,场面十分壮观。鱼灯的龙骨设计巧妙,舞动时能够左右摇摆,仿佛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在水中遨游,展现出独特的动态美感。


安徽鱼灯节,男人们举着颜色鲜艳的鱼灯穿过小巷|©樊鑫

每年正月,汪满田村都会举行盛大的嬉鱼灯活动。夜幕降临后,村民们点亮鱼灯,伴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鱼灯队伍从村中祠堂出发,沿着村道蜿蜒前行。鱼灯所到之处,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整个村庄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

汪满田鱼灯巡游不仅是祈福仪式,更是渔樵文化的缩影。歙县作为鱼米之乡,村民世代以农耕和捕鱼为生。鱼灯游动于千年古村之间,庇佑着一代代人。


自贡,这座因盐业而兴盛的城市,自古以来便与彩灯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天下第一灯”的自贡灯会,历经千年传承,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灯会之一。

自贡灯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富甲一方的盐商们不仅将彩灯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还借助灯会这一盛大仪式,祈愿盐业兴旺、家族平安。


自贡灯会|©图虫:杨玉诚

据史书记载,上元节前后,酒楼饭馆便开始举行热闹的点灯仪式,以招徕顾客。点灯的头彩会以拍卖的方式竞选,价高者得。

在一声声叫好中,火红的灯笼被点亮,照亮这座盐业之城。除了酒楼点灯,当地富商还会竞相张罗大型灯会以展示财力,造型精致的各色灯笼沿街悬挂,既有灵猴捞月,又有二龙戏珠,还有银蛇盘绕,每一盏灯笼都令人赞叹不已。


精致的猫头鹰灯笼|©图虫:贾科

到了明清时期,自贡灯会逐渐固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庆典,此后,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自贡的大街小巷都会张灯结彩,灯会成为地方的文化盛事。而因为灯会文化的发展,当地也形成了完善的彩灯产业,从扎彩灯手艺到布置灯会的仪式,都远近闻名。


航天造型灯笼|©视觉中国

如今,自贡灯会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地域界限,走向世界,在全球各大国际盛会上大放异彩。在巴黎奥运会上,自贡彩灯点亮世界舞台,让世界感受到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


舞蛇灯一流传于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一带,又被称为“肥东洋蛇灯”。肥东县的舞蛇灯传统兴起于元末明初,承载着徽州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以“蛇”为造型核心,通过舞动展现蛇的灵动与柔美。

“肥东洋蛇灯”的起源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据称,在此地曾经有一条数丈长的白蟒救了村中百姓,于是为了纪念白蟒,人们用桑皮纸、毛竹、黄麻扎成蟒蛇形状的灯笼,每年正月十五,便将蛇灯请出,在祠堂设坛祭祀并举行舞蛇灯仪式。


肥东县国家级非遗项目“肥东洋蛇灯” | ©视觉中国

肥东洋蛇灯的制作十分复杂,由于蛇身很长,而为了透光性,桑皮纸很薄,因此在扎蛇灯时需要格外小心。制作完成的蛇灯有百米长,一场舞蛇灯需要一百余名青壮年配合舞动。

出灯时,在舞蛇灯的队伍前还有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牌灯,用以祈福。蛇灯的蛇头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平时被供奉在神龛中,只有舞蛇灯的时候才被请出。当蛇头与蛇身合龙,最精彩刺激的舞蛇环节才算正式开始。


航拍“洋蛇灯”|©视觉中国

舞蛇灯的形式多样,首个招式为“长蛇出海”,百米长的蛇灯伴随着鼓点从院内舞出,形成一道蛇阵。第二个招式为“走径折”,为了模仿蟒蛇行动的飘逸姿态,舞蛇者需要举重若轻,将十几公斤重的毛竹灯笼左右舞动,远远看上去就像蛇行一般。此外,还有精彩的四蟒翻身、盘宝塔等环节。

等到舞蛇结束,伴随着锣鼓和礼炮还有收灯仪式。三眼铳鸣炮响后,乡中百姓需要纷纷鸣炮接灯,给蛇神接风洗尘,并互相“说好”来表达祝福与吉利,场面庄重而温馨。


不同于大部分地区用绢绸或纸张扎灯,潮州有着独特的刻花灯习俗。刻花灯起源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与潮州木雕艺术渊源深厚。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贸发达,大兴土木的需要,使得许多能工巧匠汇聚于潮州。海运的便利,又使得潮州的木材品质上乘,种类多样。在制作木梁立柱等大型木构件之余,余下的许多小件木材,在木匠们的手里变成了精致的器皿摆件。其中,用木材雕刻成花灯成为潮州民俗中独特的一笔。


传统灯笼|©视觉中国

潮州挂灯雕工精细,外形状如八角玲珑的亭子,在各个角上,镂空雕刻着祥云、万福等图案。更为精致的潮州挂灯还会刻上戏文故事、人物传说以及鸳鸯、龙、凤等,造型灵动。


花灯上绘制的图案|©视觉中国

早期的潮州挂灯通体采用藤竹木制作,而后期也有用琉璃、绢帛等作为透光的灯壁,再装饰上螺钿、珠串、缨络等饰品。为了让灯笼在点灯后更为熠熠生辉,潮州人还会用金漆技艺为潮州挂灯装饰,观之晶彩辉煌。


传统刻花灯|©视觉中国

作为繁荣的商贸城市,潮州的节庆盛典热闹非凡。明嘉靖四十五年重刊的《荔镜记》中的“睇灯” 一折,唱到“三街六巷好灯棚”,街巷中各式各样的灯笼摊位,佐证了潮州花灯的繁盛。


闽南客家地区的元宵节十分隆重,在客家人眼中,灯与火象征着家族的兴旺与绵延。因为“灯”谐音“丁”,当家中有新生命诞生时,人们会举行盛大的请花灯仪式,全族男女老少齐聚一堂,表达对添丁进口的祝福与新的一年幸福平安的期许。


传统穿蔗巷花灯活动 | ©视觉中国

所谓“请”花灯,是指庄重繁复的迎接花灯仪式。在元宵节前,宗族内便有专门采买花灯的队伍,前往圩镇赶集,采买仪式所需要的精美花灯以及红烛线香、各色果干与讨彩头的糖果。

闽南的花灯采用竹编纸糊,通体红色,装饰有吉祥的文字。越为鲜艳的彩灯,越能预示好彩头。买到花灯后,采买队伍用事先准备好的红色竹竿挑起花灯,礼乐队伍一路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热热闹闹地将花灯迎回家中。


花灯|©视觉中国

在花灯被请回家后,接下来的环节是“上灯”。上灯仪式通常在祠堂或家中的正厅举行,象征着将新添的人口正式纳入家族的传承之中。花灯被悬挂在祠堂的高处,寓意着家族的香火绵延不绝,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传统穿蔗巷花灯活动 | ©视觉中国

赏灯是整个活动中最为热闹的环节。在花灯被悬挂好后,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会齐聚一堂,共同欣赏花灯的美丽精巧。在赏灯的同时,家中还会准备丰盛的宴席,款待前来庆贺的亲友。

对于客家人来说,赏灯不仅是对花灯的欣赏,更是家族团圆、亲情凝聚的时刻。赏灯活动结束后,最后一个环节是“暖灯”。暖灯仪式通常在灯节的最后一天举行,象征着祈福仪式的圆满结束。


浙江湖州的菱湖,自古便以灯谜文化闻名遐迩。被人们称为“谜镇”。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地方志《菱湖志》中便有关于灯谜活动的记载:“正月十三上灯,或为藏头诗。任人商揣,曰‘灯谜’。”


年年有余花灯|©视觉中国

菱湖一带崇尚耕读传家,家中以有读书人而自豪。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典雅而隽永的灯谜成为菱湖的一大特色。早在数百年前,菱湖猜灯谜便已经成为年节习俗。

灯谜的创作并不简单,既不能过于直白,也不可太过晦涩难懂。菱湖灯谜往往以典雅的诗词譬喻浅近的日常之物,让人冥思苦想良久,却能恍然大悟。谜面或融入诗词歌赋,或取材于历史典故,题材丰富,妙趣横生。来往行人争相驻足,相互讨论,猜中谜底者还能获得彩头。


灯谜|©视觉中国

每年元宵节前后,菱湖镇的大街小巷灯火辉煌,家家户户悬挂起精美的纸灯笼。菱湖的制灯技艺同样十分精湛,明代万历年间的《菱湖志》便记载“菱湖纸灯精巧”。

元宵花灯如昼,许多青年俊秀在此时节上街游玩,菱湖灯谜还能通过委婉的谜面表达婉转的少年心事,难以宣之于口的情感通过典雅的藏头诗互相倾诉,是最为唯美的中式浪漫。

菱湖灯谜为灯笼赋予了别样的文化内涵。在这座崇尚耕读传家的江南古镇,灯谜不仅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承载着人们对于文化的追求与热忱。每当夜幕降临,万千灯火交相辉映,谜题妙趣横生,让人们在灯光与文字的碰撞中,感受其乐融融的团圆之美。


除灯谜之外,菱湖的灯笼制作技艺也为人传道|©视觉中国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元宵节为什么家家户户要悬挂灯笼?史书说是起源于火把节,在寒冬腊月时,古代人们燃起熊熊火把,以驱赶虫兽,祈愿来年丰收。

元宵灯会传承千年,如今,随着市镇经济发展,质朴的火把被精巧的灯笼所取代,已经成了一番意趣,一种享受。但是唯一不变的,还是那份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编辑/Tasia

文字/叶凡

图片/视觉中国、图虫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