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老师PUA➕XSR➕强奸未成年女学生,导致其严重抑郁自杀身亡”,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一高中教师被举报性侵一事今天登上了热搜。
事情是这样的,2月10日,有网友实名举报百色祈福高级中学教师唐某某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学生,导致该女生长期重度抑郁,最终在 2025 年 1 月在家自杀身亡。
家人在清理女孩遗物时发现了她的日记和聊天记录,记录了从2017年开始的六年噩梦:全县第一考入重点高中的她,被班主任唐某某以“补课”为名实施性侵,威胁、控制与精神折磨。
小华在日记和聊天记录中详细记录了这些经历,之后她一直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2020年7月,小华因长期心理困扰,高考中途弃考,虽然在2021年复读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但因抑郁症反复发作,后来还是被学校退学,最终还是在 2025 年 1 月选择了轻生。
2月10日晚,百色教育局通报,已对百色祈福高级中学唐某某予以停职处理。
2月11日上午,央视新闻最新报道称,百色市公安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联合成立专门工作组,进驻学校开展调查核实。
经初步核查,网上举报情况部分内容属实,部分内容仍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先蹲一个后续吧,希望有关部门严查严办严肃处理。
说一点题外话,之前知道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这个百色助学网的新闻,时隔多年,居然还能因为同样的事情上新闻。
真是很难不让人产生一些不好的刻板印象。
而有关部门的第一反应也是要求当事人家属撤回贴子,虽然原帖依旧是被删了,但是相关的话题讨论早已控制不住了。
只能说有关部门在让人失望方面还真是从来都不让人失望。
事件曝光后,当地教育局和公安部门的反应堪称“高效”:
2月10日举报出现,11日唐某某被停职,工作组进驻调查。
但这份“高效”背后,藏着更深的悖论——性侵、抑郁、退学、班级群揭露、自杀……这条长达8年的因果链中,监管系统为何始终“隐身”?
仔细分析女孩的遭遇,其实并非无迹可寻:
2018年出现抑郁症状,2019年确诊重度抑郁症,2020年高考弃考,2023年公开指控却被唐某某解散群聊。
单身每一次求救信号都像石子投入深潭,激不起半点水花。
直到生命消逝,舆情沸腾,系统才“被迫”启动。
这种“不死人不处理”的逻辑,暴露出当前教育监管的两大顽疾:师德评价的形式化和举报机制的失效。
回到唐某某的这个事件中,最刺眼的莫过于他光辉的教学履历。
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他曾是 2017 级年级主任,中学物理一级教师,多次被评为 “优秀指导教师”,还获得百色市教育局 2021 年度 “嘉奖” 荣誉称号。
一个有着这么多荣誉的老师,怎么就能干出这种事儿来?
而且从他和小华的聊天对话中可以发现,他对于把性骚扰包装成“师生恋“的PUA话术的运用也显得非常老练,
所以我并不相信小华是唐某某的唯一的受害者。
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不相信这种不正常的行为其他正常的人会不一点都不知道,
但是什么让他可以一直肆无忌惮的做这样的事?
是咱们的师德教育太流于形式了,还是咱们对老师的监督太松懈了?
是所谓的高考成绩吗?是教学能力突出吗?
但没有了品德,这只是一只披着人皮的衣冠禽兽。
这折射出师德评价体系的扭曲——教学成绩与升学率早已经成了“一俊遮百丑”的通行证,而教师私德、学生心理健康等“软指标”则被选择性忽视。
咱们总说要加强对老师的师德教育,可到底怎么加强?
所谓的“师德师风排查”,往往沦为填表、签承诺书的形式主义表演。
而当恶性事件爆发后,“联合调查组进驻”更像是一场危机公关,而非制度性纠错。
小华留下的日记里有一句话:“我一直在告诉自己,我是M,是受虐狂,可我真的是吗?”
未成年被pua被骗,被诱奸了一直说服自己这就是“爱”,
但年龄越大,越明白事理就越说服不了自己这是“爱”,不敢面对自己被侵犯的事实,产生了自我怀疑,因此陷入了矛盾和痛苦中…
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的采访,她眼噙着泪水但又带着微笑回答记者的问题…
她们都是优秀的女孩子,但最后也只能抑郁自杀。
每一起校园性侵案中,受害者的沉默常被归咎于“懦弱”“不懂反抗”。
但真正需要追问的是:是什么让被迫害的一方变得“不可言说”?
从百色事件看,施暴者精心构建了三重枷锁:
- 权力压制:班主任手握成绩评定、升学推荐等生杀大权,学生天然处于弱势;
- 道德绑架:“老师是为你好”的话术,将侵害扭曲成“关爱”;
- 社会污名:受害者往往被质疑“勾引老师”“不检点”,二次伤害比暴力本身更致命。
面对教师这一天然权威,他们被恐惧、羞耻与孤立感层层围困。
而家庭与学校的“保护网”也频频失效:家长忙于生计疏于沟通,学校将师生冲突视为“丑闻”压制,法律诉讼则面临取证难、周期长、二次伤害等问题。
面对这种事情,一个敏感的女孩是不敢向其他人倾诉的。
当所有通道都被堵塞,未成年人的自救只剩下日记里的无声呐喊。
唐某某事件中,她也曾经反抗过,在群里鱼死网破,但是被“老师”的强权给掐灭。
群里同学们不敢相信,而她的证据刚发出来群就被解散了。
在巨大的矛盾中逐渐撕裂,接踵而至的是自伤,被诬蔑,抑郁,退学、住院,对质,最终绝望的放弃生命。
这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当施害者掌握话语权时,未成年人连“说出真相”的机会都可能被剥夺。
而教育系统对此的漠视,无异于为恶行铺就温床。
每一起师德丑闻,都在拷问教育的本质:
如果校园成了权力滥用的法外之地,如果教师光环成了侵害者的保护色,我们何以自称“教书育人”?
师德缺失从来不是个别教师的堕落,而是监管失位、权力失衡、社会偏见共同滋养的恶果。
当我们谈论教育,本质是在谈论如何保护人性中最珍贵的可能性。
若连这份可能性都被权力与冷漠践踏,那么所有挂在墙上的荣誉证书,都只不过是盖在血泪上的遮羞布。
教育不应是恶的放大器,改变也不能止于停职调查,举一反三和引以为戒。
要终结类似悲剧循环,我们需要一场从观念到制度的系统性重构。
提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是建议将性骚扰、精神虐待等行为纳入教师准入“一票否决”条款,推行师德考核“一岗双查”(既查教师个体,也查管理责任),打破“教学成绩至上”的畸形评价体系。
此外,强制推行师生单独接触场所监控全覆盖(日本部分学校要求教师办公室玻璃透明化、禁止锁门,值得参考。)
第二,建议建立第三方的监督机制。
教育部门与学校自查自纠必然存在利益冲突,可借鉴医疗行业的“伦理委员会”,成立由律师、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独立师德监管机构,设立独立于学校的匿名举报平台,直接受理举报并启动调查。
第三,将“性教育”“反侵害培训”纳入必修课,让未成年人学会识别危险、保留证据、寻求援助。推广由第三方机构介入的心理评估与干预机制。
第四,对包庇、拖延等行为,应参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从严追责,让监管者真正成为“第一责任人”。
全文完,感谢阅读,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