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4次推送
本期刊载由孔令铜撰写的《他用镜头观照长城的伟大与悲壮》,介绍了他的战友刘瑞新25年来以黑白光影色调专注拍摄长城,具有独特的审美与观赏价值。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摄影金奖。
作者自按:
我的战友刘瑞新,退休前是石家庄警备区司令员,酷爱摄影。现在是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刘瑞新曾获第9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类),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金奖。刚刚过去的2024年,又获《中国摄影家》杂志年度中国摄影家殊荣。他以黑白光影色调拍摄的长城作品,更具独特的审美与观赏价值,特以如下拙文推介之。
在河北省境内有长达2000公里的明代长城。它由东向西逶迤腾跃,散落着大小关隘300余处,敌楼、墩台、边门、烽燧等建筑不计其数。特别是明长城的起点和最神奇经典的筑城段落也在河北境内,更值得我们去审视与关注。经历了600多年的漫长岁月,疾风、酸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无情剥蚀,它早已失去作为军事筑城的雄伟壮丽,残垣断壁,处境堪忧!当下现代社会中,钙质流失的精神文化,使得这些残破的遗存仅能艰难地呼吸。或者严重一点地说,曾经令世界仰视的中华历史文明正悄然遭遇强势的物质文明的重新改写。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势下,1984年邓小平同志发出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自此,长城学的研究者,长城的摄影爱好者,长城的自愿守护者,浩然聚集,成了一支有勇气、强钙质、敢担当的大队伍。我的战友,摄影大家刘瑞新就是这支队伍中很有建树和成就的一员。
长城是有生命的,它还活着。长城不光是砖砌的,石头垒的,土夯的,也内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大智慧。祈求和平、促进交融、维系一统是长城存立的上层建筑,即人民心中的长城。如果没有长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可能少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因之,在面对这些充满了历史意涵的残损长城时,我们必须戮力调动自己的感知能力捕捉长城内在的魂魄,并在影像中调遣出六百多年前那恢弘强悍的沧桑感。如今,长城作为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需要我们人为地去添加什么。它越是一身残损,满面风尘,才越充满着暗示,越是洗尽过往的铅华,裸露着粗筋砺骨,才能诱发你去猜度它的博大与幽深。对摄影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有道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军人出身的河北人刘瑞新,缘于对这块土地上自古以来的历史了然于胸,念兹在兹,须臾不敢相忘。他像冲锋号角声中的战士那样,负重奔走于雄关险隘、崇山峻岭,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用自己的摄影技术与理念诠释着历经600多年风雨岁月拷问、打磨的古长城,痛并兴奋地观照长城的伟大与悲壮。
在如今的消费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刘瑞新用冷静、理性和相对客观的观察方式,以明长城作为拍摄对象,表现出其赛道选择的脱俗和从容。影像中兼具了风景摄影的影像形态和纪实摄影的社会性。当我们看到照片中的长城,仿佛透视了600年的沧桑岁月,聆听到了那一段同仇敌忾的铿锵战歌。激动过后,又悲悯于历史的沉沦和时代的变迁。刘瑞新首先把握住了摄影最为重要的元素——光线,对这些充满体态的石墙进行塑造。石墙都在荒野山中,在强大的日光下,让一切都平庸化了。他在长期的拍摄和关注中,似在寻找对抗阳光的角度和方法,拍出非日常的效果,以求制造一个超越现实的时空效果。照片就像一个个奇幻的戏剧舞台,残损的墙楼好似身披战甲的骁勇战将,在你眼前上演一出历史大剧。这种舞台式的黑白影调效果,反而让影像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即历史的戏剧性。这种结果颇为耐人寻味,将阅读影像的观者导入到深一层次去思索与解读。原本明亮的天空呈现昏暗的气氛,反光的石砖从而亮眼起来,既突出了石墙在视觉上的冲击感,更用昏暗暗喻了历史的沧桑无常。在永恒前进的时光中,朝代轮替,王侯将相终归化为尘封的历史。
把物理现实世界还原出来,是发明摄影最原初的冲动。但经过影像多元化的发展,影像表达方式变得多样,既令人目不暇接,有又叫人不无彷徨。回顾百年摄影发展历史,最有价值的还是能够记录现实世界的影像语言。克拉考尔形容影像是“风吹树叶,自成波浪。”巴赞说影像是现实的渐进线,它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保持某种暧昧性。他们的话,值得玩味,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思考和幻想的空间。看着长城从自然走向社会,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秀美的山水和雄伟的建筑。影像中剥去色彩的虚假,美丽的外衣,挖掘的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和社会的隐喻。这样的影像作品背后充满着摄影师对现状的拷问,引发观者的深入思考,而不是为唯美的自然风光咏唱的颂歌。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许嘉璐说过,从在世界的知名度来讲,长城已经走向世界。但对于长城更为深刻的本质内涵,它所包含的民族和历史精神,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所以长城学本身还没有走向世界。我的战友刘瑞新的上述作为,其观照长城的创作表达,不也正是走向世界的文化传播吗。刘瑞新说,“要保持长期的关注。对于摄影主题的长期关注,容易把这一主题拍深拍细,也便于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和风格。”《长城》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坚守。拍摄时间跨度25年。在人类历史面前,25年有如沧海一粟。但对一位摄影人,那便是一生的挑战。期间的心血重量,可敬可畏啊!
刘瑞新
实习编辑:李嫣然 雷轶童
编辑:张立强
审校:周津皓
审核:汪 素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