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系AI生成
刚刚经历全行业扭亏的猪企们,恐怕要迎来当头一棒。
综合市场监测数据及上市猪企公告,今年以来,猪肉价格延续震荡走低行情,而成本端的饲料、仔猪价格双双走高。业内预计,2025上半年猪价持续偏弱震荡,全年猪价维持盈亏线附近,猪板块的盈利分化将更加显著,中小猪企再度面临盈利危机。
微利时代,猪企们为抵御市场波动各显神通。其中,降本增效显然是重中之重,手段包括技术创新、套期保值、优化管理等等。除此之外,借助融资扩产延伸产业链、淘汰低效产能保障现金流、探索出海新路径等等,也是猪企增强抗风险能力、寻求增量的重要途径。
猪价下行、成本上行,盈利空间压缩
近日各大猪企相继披露的1月生猪销售情况,从数据来看,节前猪企销售均价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具体来看,温氏股份(300498.SZ)公司2025年1月销售生猪289.97万头,收入53.49亿元,毛猪销售均价15.77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4.64%、-10.37%、-0.76%,同比变动分别为9.95%、26.07%、14.61%。
正邦科技(002157.SZ)2025年1月销售生猪57.14万头,环比下降3.75%,同比上升32.96%;销售收入6.82亿元,环比下降6.16%,同比上升73.08%。商品猪(扣除仔猪后)销售均价15.34元/公斤,较上月下降3.91%。
新希望(000876.SZ)披露,2025年1月销售生猪149.87万头,环比变动-5.83%,同比变动-13.11%;收入20.57亿元,环比变动-14.65%,同比变动-4.72%;商品猪销售均价15.41元/公斤,环比变动-0.64%,同比变动15.86%。
进入2月,猪价延续震荡走势。据市场监测,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自2月4日以来连续多日下跌,一路从16元/公斤左右跌至14元/公斤左右,不过自2月8日期企稳上扬。截至2月11日,回升至15.56元元/公斤。
来源:中国养猪网
然而,动荡的猪价能否延续拉升势头尚未可知。主流机构普遍认为,猪价反弹后劲或将不足。
根据涌益咨询的数据,春节前(2024.12-2025.1)出栏体重持续走低,供应端压力下降,春节后随着需求回落,猪价下行,或将刺激行业里二次育肥群体入场,考虑到冻品库存率位于近两年低位,补库或有望提振需求,2025上半年猪价预计偏弱震荡,全年猪价维持盈亏线附近。
持续低位震荡的猪价,导致多数猪企不再对猪周期红利抱有期待。此时快速上涨的成本,愈发刺激行业的敏感神经。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由于今年仔猪补栏积极性持续偏高,节前仔猪价格呈现持续上行。节日期间,据调研反馈,仔猪价格进一步攀升,2月4日7kg三元仔猪全国均价较节前(1月14日)上涨23元/头。
与此同时,由于豆粕大幅涨价推高了饲料价格,饲料行业迎来一波“涨价潮”。近期,通威股份、海大集团、正虹科技、大北农、新希望、金新农数十家料企最高涨300元/吨,涉及猪浓缩料、乳猪料在内的多个产品线。
据了解,饲料及仔猪成本构成我国生猪养殖核心成本,二者在规模猪场养殖成本中占比约为60%、25%。2024Q3我国生猪饲料价格降至3.17元/公斤,降至2021年以来低位。这也是2024年上市猪企集体扭亏的一个关键因素。
随着仔猪和饲料价格双双走高,部分饲料企业和猪企的经营压力陡增,中小猪企或再度面临盈利危机。
悲观预期已反映在规模猪企的财报上。钛媒体App注意到,正邦科技去年第四季度对往来账款和存货计提减值损失,导致第四季度亏损不超1亿元几成定局。
同时,也有猪企重整进展因此遭遇波折。ST天邦近日披露,公司于近期向宁波中院提交延长预重整期限的申请。据钛媒体前文,ST天邦去年自请重整,或为借此暂缓债务兑付,遏制现金流出血,尽可能挺过周期底部。如今市场环境再度下行,意味着留给公司“改命”的希望愈加渺茫。但不知此次延期究竟是重整计划难产,还是ST天邦的故技重施。
如何应对行业的苦日子?
业内普遍认为,养猪行业由资本驱动回归成本驱动,低利润成为行业常态。预计2025年猪板块的盈利分化将更显著,高成本落后产能将成为去化主体。如何增强抗风险能力,成为行业今年的主线任务。
拼内功:主要体现为卷成本
“未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降本。”牧原股份(002714.SZ)董秘秦军曾表示,公司坚信通过管理和创新来获得成本上的领先优势,是构建未来盈利能力的基石。
面对环保压力和市场竞争,猪企将更注重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例如,牧原股份持续探索低豆日粮技术,以生物合成氨基酸替代豆粕,提升饲料配方的经济性。神农集团则致力于提升猪只健康度和蓝耳双阴猪群比例。
也有猪企通过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例如,今年1月,正虹科技公告称拟清算注销3家子公司,原因系上述子公司自成立以来,投资收益不及预期,部分公司长期亏损或未盈利,形成公司经营管理负担。
除此之外,更多上市猪企开始使用套期保值工具,对冲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波动风险,降低采购成本。
牧原股份去年发布公告称,公司2025年将进行玉米、豆粕、生猪等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该业务所需的保证金和权利金最高占用额不超过8亿元。唐人神在《关于2025年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公告》中表示,公司对原料的采购采取价格低时多买、价格高时少买的策略,争取将全年的原料平均采购价格保持在均衡水平。
另据南方某集团场销售经理透露,近期怀孕母猪的热度有所上升,并且大多是购买5-9胎高孕龄的母猪,生产完后直接淘汰。在上述人士看来,直接淘汰是行业如今追求“短平快”经营模式的体现,体现了对成本把控的警惕。
寻外力:借融资扩产或延伸产业链
2025年2月4日,华统股份成功获得证监会批复,定增募资16亿元,这不仅是其上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融资。根据公告内容,将有高达66%(10.56亿元)的资金将投入绩溪和莲都的生猪养殖项目,24%用于饲料加工领域,剩余4.8亿元则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精准地反映出其聚焦生猪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战略核心。
2024年12月,温氏股份披露拟使用可转债募资16亿,收购关联公司筠诚和瑞91.38%股权,后者聚焦农牧业污染治理等业务。在温氏股份看来,此次并购可发挥协同效应,有利于公司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去产能:淘汰低效产能,保现金流
钛媒体App注意到,去年11月以来,多家猪企公告中止养殖项目,回笼资金。
例如,东瑞股份12月6日公告终止“惠州东瑞多层楼房生猪养殖项目”,并将该项目的募集资金及利息、理财收益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终止原因系“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该项目投资效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温氏股份宣布因环保风险和铁路规划原因,终止了咸宁温氏畜牧有限公司黄祠养殖小区、松滋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牛长岭养殖小区2个项目建设,投资额分别为5000万元和6000万元。
金新农也终止了“广东天种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一期)”和“广东天种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二期)”的建设,并将剩余募集资金逾3.8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拓市场:发力海外市场
据农业农村部研判,受国民餐饮消费多元化影响,全国猪肉产量预计将呈现持续下滑趋势,未来10年间可能减少高达408万吨。
部分猪企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例如,海大集团在回应关于“未来公司资本开支规划”的问题时表示,海外的产能建设与扩张将是资本开支的重点。新希望则直接定下了2025年海外营业收入增长不低于10%的目标。
去年9月,牧原股份与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始探索海外发展。不过公司近日表示,当前海外发展处于尝试与探索时期,未来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综合评估,审慎决策相关合作事宜。(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