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哈尔滨亚冬会赛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跟着赛事去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热衷的休闲新方式,哈尔滨也涌入不少“趁热”旅游的海内外游客。
“亚洲第一步行街”中央大街游人如织,人们一抬头总会和吉祥物“滨滨”“妮妮”走个“顶头碰”;在索菲亚大教堂前,随处可见的“亚冬蓝”将氛围拉满……它是东北亚的明珠,更是充满魅力的“国际滨”。
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自诞生之日起,便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2024年7月,黑龙江哈尔滨,众多市民、游客在中央大街参观、游玩。(图片来自中新社)
丨没有围墙的“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
客流不息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出现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导游团”,有年近花甲的资深教授、科研教学的青年骨干,有学历史的、考古的、旅游管理的……这是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宣讲团。
其中一位宣讲人高龙彬,是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从高龙彬在中央大街的“课堂”中,中外游客了解了哈尔滨背后的故事:“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哈尔滨成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华文化传入西方的驿站。多元、交互与共生的哈尔滨,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地区。”
这条老街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不仅是亚洲最长、中国最早的步行街,更是一座开放式的“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
“面包石”铺陈的道路两侧,有着94栋历史文化建筑,汇集了欧洲15世纪至19世纪近300年建筑文化发展史,涵括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主要建筑流派,也映射出哈尔滨百年前的繁华景象。
▲2025年1月1日,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前身穿特色服装旅拍打卡的美女。(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不远处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街区内共有101处历史文化建筑。1870年,这里出现商铺,因此这里也是哈尔滨的开埠地。
20世纪30年代,这里已经有1800多家商户,他们置地建房,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采取传统的“街—巷—院”布局模式,建筑多为2至3层合院式建筑,内庭院设置外楼梯和圈形回廊,被称为“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这里也是最有“老哈尔滨”味儿的街巷胡同。
▲2024年4月12日,位于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吉祥物塑像与倒计时牌吸引市民拍照观看。(图片来自中新社)
丨东西方美食文化交汇于此
这种交融也体现在饮食中,哈尔滨连接中亚、向北开放,东西方美食文化在这里汇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正宗的东北美食——锅包肉、糖葫芦、冻梨、粘豆包等,也能感受西餐美食的魅力——哈尔滨红肠、大列巴、沙一克面包……
格瓦斯,这种来自俄罗斯的饮料早已在哈尔滨落地生根,知名品牌秋林格瓦斯的俄式传统制作技艺还入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00年,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将格瓦斯酿造工艺带入中国哈尔滨。格瓦斯是采用俄式大列巴(面包)作为发酵基的益生菌发酵饮品,虽然具备啤酒一样的独特金黄色泽和口感,但却是非酒精饮料,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类等营养物质,对肠道机能产生积极作用。
“我小时候,一瓶格瓦斯加一个面包,就是最好的一餐。”哈尔滨秋林饮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边江说,为了适应中国消费者,公司改良了格瓦斯的口感;针对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还推出了低糖、无蔗糖的新品。如今,格瓦斯已成为哈尔滨人喜爱并常备家中的饮料。2023年,秋林格瓦斯销量达5.3万吨,销售额约3亿元。
▲2024年12月17日,“牵手大雪人相约亚冬会”2024年网红“大雪人”启动仪式在黑龙江哈尔滨群力音乐公园举行。(无人机照片)(图片来自中新社)
丨穿梭百年的“音乐之城”
许多人来到哈尔滨,都会不自觉地被这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吸引。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音乐的城市之一,1908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闻名遐迩的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举办35届。
在哈尔滨音乐博物馆,1500多种中西乐器集于一堂,不同民族音乐在这里奏响,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激荡。“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我们的文化正是建立在多元交融的基础上。”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馆长苗笛说。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授予“音乐之城”称号。翻开哈尔滨的音乐“相簿”,可见亚洲最早的音乐专业学校、最早的交响乐团演出场地、延安鲁艺在哈尔滨演出《黄河大合唱》场地、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场地、中国首家音乐雕塑公园、中国首家音乐博物馆……跳动的音符散落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苗笛认为,哈尔滨的城市特质和文化优势在国内罕见,音乐方面的众多遗址遗迹和历史文化建筑,与“音乐之城”称号相得益彰。
为了迎接中外运动员及游客,当地还打造了一条音乐公路——“亚雪公路”,这是通往本届亚冬会雪上竞技比赛场地的主要交通道路。因为会“唱歌”,这条道路最近成了“网红”。当车辆匀速行驶在“亚雪公路”上,轮胎与路面就会“碰撞”出本届亚冬会会歌《尔滨的雪》的欢快旋律。
参与建设“亚雪公路”的赵亮说,可将音乐公路视为一个留声机,路面就像留声机的唱盘,而车辆轮胎是唱针。当“唱针”划过“唱盘”时,公路便可以播放出预设的音乐。
“在哈尔滨,遇到这么多熟悉的建筑、美食和艺术让我感到非常亲切。”29岁的萨沙是一名俄罗斯留学生,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学位。萨沙说,博士毕业后,自己非常希望留在中国工作,成为一名“中国通”。(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新华社、《科技日报》等
编辑:崔相光
点个“推荐”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