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2月10日电 今年是11岁的朱玉轩第一次上高抬,他兴奋得一宿没睡。因为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很多当地人都认为,只有上过高抬的童年才算圆满。

庄浪高抬是一种起源于先秦傩戏的立体空间造型艺术,内容选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古典名著。因兼具观赏性和文化价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也是庄浪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庄浪县社火展演开始前,高抬手艺人正为演员进行绑扎、整理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紫轩 摄

农历正月十二,一年一度的庄浪社火汇演如期举行,64岁的高抬手艺人朱富同一大早便紧锣密鼓地准备本村高抬。他亲手为朱玉轩画上“花脸”,和几个经验丰富的手艺人忙活了半个多小时,将他安全地绑扎在装扮成祥云的3米多高的“铁芯子”上。

因为脸盘圆润,朱玉轩被选中扮演中国神话传说里除瘟禳灾、迎祥纳福的财神赵公明。在黑袍、彩冠、长须的加持下,他褪去稚气,颇显威武。


社火展演中,扮演财神赵公明的朱玉轩举起“神鞭”。新华社记者 王紫轩 摄

朱富同来自庄浪县朱店镇中街村,从小就上过高抬。20多岁起,他就在长辈的影响下学习高抬设计、制作手艺,如今是村里高抬节目的总导演。

“从讨论剧目、设计动作、制作道具、找村里合适的娃娃参演,再到上妆、绑扎、巡演,前后要忙一个多月,焊工、木工、雕刻工、化妆师、演员、锣鼓队加起来要一两百人,还有自发捐款、帮工的,几乎是全村总动员。”朱富同说。


朱富同(左一)在为高抬小演员上妆。新华社记者 王紫轩 摄

在朱富同看来,高抬是不断创新的艺术,每年的故事情节、造型、场景都不一样,芯子也要做成不同形态,这些都要反复实验。

朱富同说,这些年,高抬从人抬、架子车拉变成机动车载,布景、服道化更加精美。很多年轻人成长为中坚,他们从社会热点中找出许多新点子,丰富着高抬的节目内容。


图为庄浪县社火展演中的高抬作品。新华社发

晨光映亮高抬上孩子们的脸庞,中街村锣鼓队的青年们奏乐开道,汇入来自95个单位、村庄的200多支社火队伍,开启绕城巡演的盛会。

天女散花、刘海戏金蟾、真假美猴王、断桥相会、岳母刺字……一个个高抬作品,伴着沸腾的锣鼓声、欢呼声凌空前进。观演的男女老少挤满街头巷尾,有的站在路边观望,有的跟随彩车挪动。

“这是忠义神勇的关公!”“这是有情有义的白素贞!”大人们边看边向孩子们解释着高抬节目。人们仰起头,对着喜欢的角色欢呼、拍照,小演员们笑着挥手回应。一时间,台上台下共同沉浸在炽热的文化大观中。

直至午后,人群仍不肯散去。据不完全统计,当天的社火巡演共有超1万名群众自发参演,现场观看群众达20多万人。接下来,各乡镇自发的展演还要延续到农历二月初二。

“在政府的支持下,许多庄浪高抬传承人受邀到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设计指导社火,还有人把高抬融入到各地灯会中,这项古老民俗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庄浪县文化馆馆长柳坡说。

记者 王紫轩

责任编辑:张军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