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中消协发布《2025年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5年春节,我国消费市场迎来开门红。文旅热度空前,电影票房创历史新高,餐饮、电商消费双双增长。与此同时,与消费维权有关的相关信息,日均达到210万条。

春节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出现矛盾问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月28日至2月5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数据显示,餐饮消费、文化娱乐、电商网购、文旅出行等方面维权诉求较为集中。

“消费维权”舆情信息日均210万条

在1月28日至2月5日共计9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18896039条,日均约210万条。舆情走势波动平缓,2月5日信息量小幅上扬达到峰值,为2597289条。

监测期间,有关“餐饮消费”负面信息共566531条,占吐槽类信息的39.03%,日均信息量6.3万条,2月5日达到峰值,为7.7万条。春节走亲访友、外出聚餐增多,餐饮需求旺盛,容易出现价格争议、食品安全、服务纠纷等问题。

比如,张家界一游客遭遇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联手宰客,两道菜结账的时候发现居然要844元。2月6日下午,官方通报称,涉事餐饮店“土家园”存在支付出租车司机回扣招揽客人等宰客行为。目前,已责令涉事经营主体停业并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有关“文化娱乐”负面信息共362638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4.98%,日均4.0万条。2月5日达到峰值,为5.0万条。春节期间,观影、游园等文娱活动频繁,票务问题增多,价格上涨再次引发吐槽。随着《哪吒2》等优秀电影的曝光度增长,多地开始增加排片场次、新设观影场所,但配套服务问题引起争议。

电商网购负面信息共215264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4.83%,日均2.4万条,2月3日为峰值,达3.1万条。线上购物需求旺盛,国补政策更是推升了家电等产品的消费热度,但一些优惠规则不够清晰,影响了消费者购物体验,春节快递配送投诉也有所增长。

“文旅出行”类负面信息共201770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3.90%,日均2.5万条,2月2日、5日出现两个高峰。从大年初二开始,消费者纷纷外出游玩,票务问题、游客滞留等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出行体验。

需关注供需失衡或引发信任危机等问题

报告提到,在繁荣景象下,需关注价格虚高、服务缩水、供需失衡或引发信任危机等问题。以年夜饭为代表的春节餐饮消费之外,旅游、出行、观影不断衍生出新的消费增长点,消费场景愈发多元,消费需求扩量提质,新消费业态盛行带来更多挑战。

首先,市场调节不足,定价偏向供给侧。逢节必涨是供需矛盾下的正常现象,但涨价应在合理范围内,不然便有“宰客”之嫌。张家界“土家园”饭店联手出租车司机,两个菜要价844元,价格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种定价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今年春节档,小县城电影票价过高问题在部分地区较为突出,且不谈无座、加座是否涉嫌偷取票房,无座票与有座票同价、小板凳观影的定价策略明显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但在供需矛盾之下,市场调节能力不足,消费者缺乏有效的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

其次,服务标准模糊,硬件缩水侵害隐性权益。文娱、旅游等行业缺乏对应有效的服务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管理措施。小城影院逐利暴露出诸多问题,过道加凳子、观众坐台阶,“超员”的环境不仅影响了观影体验,也暴露了影院在服务管理意识上的严重不足。价格与服务倒挂,影院票价暴涨与硬件服务缩水形成反差,消费者隐性权益受到侵害。景区游客滞留历年春节屡见不鲜,景区在接待能力和应急预案上的不足切实导致了游客的权益受损,服务标准的模糊使得消费者在后续维权时缺乏依据,除了“退票”之外,是否能有其他补偿?而景区往往以“不可抗力”或“超出预期”为由推卸责任,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此外,信任危机凸显,新型“骗局”扰乱消费市场。春节期间,电商领域信任危机凸显,虚假发货、优惠政策隐蔽条款、骗取补贴等乱象让不少消费者“闹心”,商家营销行为有待规范。制造虚假物流信息欺骗消费者的手段,不仅让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增加时间成本,还严重破坏了电商平台的信任基础。平台对优惠规则不透明的设计方式,同样加剧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不信任感。消费者在购物时唯恐被套路,长远来看,这将严重影响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建议:建立智能化监管体系,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

中消协表示,切实提振消费,服务更应跟得上、把得牢、撑得住,让消费者省心、放心。基于当前技术发展与市场革新,中消协建议,从建立智慧监管体系、提高消费维权能力、升级消费服务等方面着力。

紧抓AI发展的契机,加速推进智能应用,建立智能化监管体系。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着力构建“未诉先办”“防患未然”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监管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如对餐饮、景区等进行动态价格监测,对异常波动实现及时追溯、快速响应;同公安、交通等部门实现智能联动、数据共通,及早发现游客高峰、景区拥堵、运力缺乏等征兆,进行有效疏导和资源调配。

着力提高消费维权能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各地消协组织一方面要认真对待消费者投诉,大力推广应用“消协315”平台,拓展基层消费维权服务网络,建立推广消费纠纷快速处置通道;另一方面可在景区、商圈等客流密集场所派驻流动巡查员,现场解决纠纷,最终缩短维权时间,实现投诉便利化、信息透明化、处置快速化。

监管层面,各地相关部门发布消费提示时,还可通过自媒体政务平台发布“消费风险地图”,实时更新景区人流、餐饮投诉热点区域等信息,引导消费者避坑,同时起到警示作用。行业层面,相关行业组织应持续推动行业自律升级,敦促各行业企业明示节假日服务降级风险、价格涨幅上限等;通过短视频、小课堂等方式,对一些隐性条款、消费套路进行公开,实现行业自我净化。商家等经营主体则应坚守诚信经营底线,切实做好价格公示,确保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知情,减少矛盾纠纷。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