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首长,您别开玩笑了,我儿…我儿就是个小兵,没那么大本事,您别唬我了,我老了,只想知道他还在不在这个世上。”
那老农看着王扶之身边的警卫员,慌忙地笑着回答,但是王扶之却瞥见老农头上的白发,眼泪瞬间湿了眼眶,直接跪下哭着说道:“爹,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硕儿,孩儿不孝,这么久都没回家看看您老。”
看着王扶之哭的撕心裂肺,老农心痛不已,辨认了好久,原来这就是自己心心念念几十年的儿子,于是老农连忙将人扶起来,抱在怀里,哭着说:“孩子,真的是你,孩子,你还活着,你这是怎么了?你可还好啊?”
父亲一连问了几个问题,眼睛却不曾离开王扶之半刻,王扶之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见到父亲,于是赶紧将自己伤藏藏,又说道:“带兵打仗哪有不流血的,我这不是好好的吗?您放心,我一切都好,党也很照顾我。”
虽是这样说,但是父亲的眼神中的担忧却从未减退,王扶之出生于一个穷苦家庭,从小父亲就对这个儿子非常愧疚,别的小孩都能够上学,只有他连学费都拿不起,每每看到王扶之羡慕的眼神,父亲都心痛不已。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求人将王扶之送到私塾里上了几个月的学,学习了三字经和百家姓,王扶之才不至于当个“睁眼瞎”,即便生活困苦,王扶之也从未抱怨过一句,而且非常懂事,和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总说:“这孩子从小就没妈,我又穷,总是亏待了他,”所以只要有好东西,总要先紧着王扶之,将他养的非常懂事,并且志存高远,王扶之是在十二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陕北红军的队伍。
也是在这时,他萌生了参军的想法,于是王扶之隐瞒年龄,说自己十七岁了,才顺利加入红军的队伍,在这支队伍里,王扶之接受到了更为先进的思想,也学习了不少的知识,1936年顺利转为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他才刚刚十三岁。
王扶之年龄虽小,但是个子很高,也很有劲,尤其是训练的时候,更加卖力了,在一众大哥哥面前,他丝毫不露怯,土地革命期间,第一次参加战争的他直面敌人的炮火,奋勇杀敌,没有丝毫的恐惧,只有对敌人的痛恨。
平型关大战,建立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王扶之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参加过不少战役,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小战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司令员,王扶之率领着战士们解放东北,参加三大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王扶之又赴朝作战,身上伤痕是他的荣誉,如今王扶之完成使命,率兵回国,他或许会用自己的余生来补全缺失的孝道,而父亲正如天下父亲一样,无论自己的孩子都有多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只是希望孩子过的好。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王扶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