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  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供图

本报讯(记者 凌欣炜)新年伊始,苏州鸟类调查就传来了好消息。据江苏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调查统计,2024年共记录到341种鸟类,较2023年增加20种,创历史新高,这一成果标志着苏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新进展。

此次观测到的鸟类中,有7种为苏州市鸟类新记录,分别是白枕鹤、黑喉潜鸟、斑胸滨鹬、小黄脚鹬、库页岛柳莺、黑叉尾海燕、灰背鸥。此外,在341种鸟类中,有1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这些重点保护鸟类现身苏州多地,如中华秋沙鸭现身张家港沿江湿地;青头潜鸭在太湖三山岛、太湖湖滨、同里、东太湖、章湾荡、虎丘、阳澄湖等多处湿地公园均有记录;东方白鹳出现在张家港沿江、常熟铁黄沙、东太湖湿地公园等地;黑鹳、白鹤在东太湖湿地公园被记录;白头鹤在太湖绿洲湿地公园被发现;黑脸琵鹭在张家港沿江、常熟铁黄沙、东太湖湿地公园、太湖绿洲湿地公园均有踪迹;黑嘴鸥在东太湖湿地公园、同里湿地公园被观测到;黄胸鹀在天福湿地公园、震泽湿地公园、锦溪湿地公园、章湾荡湿地公园、西庐湿地公园等地均有记录。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一只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的卷羽鹈鹕在苏州太湖水域短暂逗留,活动范围几乎覆盖吴中和吴江的整个东太湖。

7种新记录鸟类的发现过程也充满意外与惊喜。2024年2月9日,鸟友Dr.Loony(网名)在横泾太湖附近寻找乌鸦群时,意外发现一只白枕鹤,这是该物种首次在苏州被记录。白枕鹤主要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区域繁殖,冬季部分会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3月3日,小学生蛎小鹬(网名)在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观鸟时,发现了黑喉潜鸟。该鸟类冬季多栖息于沿海海面、海湾及河口地区,很少进入内陆。

4月9日和12日,苏州观鸟爱好者分别在水八仙生态园和张家港凤凰镇记录到斑胸滨鹬和小黄脚鹬。斑胸滨鹬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向东至北美北部,迁徙经美洲至南美越冬。过境时偶见于我国东部、新疆等地,可能为迷鸟。小黄脚鹬主要分布于美洲,此前在我国仅在香港和台湾有记录。同月,苏州湿地自然学校鸟类调查员周敏军和张曼玲发现了一只叫声特别的柳莺,其外形与淡脚柳莺极相似,经鉴定为库页岛柳莺。该鸟类在库页岛、日本北部地区繁殖,在东南亚地区越冬,春秋季出现于东部沿海地区。

9月19日,台风“贝碧嘉”过境后,“普拉桑”即将登陆。鸟友DEAN(网名)在张家港福山塘寻找可能被台风裹挟而来的海鸟时,拍摄到一只黑叉尾海燕。这种远洋性鸟类繁殖于日本、朝鲜及台湾东北部岛屿,冬季向西迁徙至北印度洋,偶见于我国山东、福建、广东及香港沿海。11月14日,鸟类观察员戴惠忠在铁黄沙发现三只鸥,起初以为是蒙古银鸥,用“懂鸟”小程序识别为西伯利亚银鸥,后经与《苏州野外观鸟手册》反复对比,并发照片给专家鉴定,最终确定为灰背鸥。该鸟类分布于亚洲东部至西伯利亚东北部、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北部沿海,常见于沿海和河口地带。

2024年是苏州冲刺“国际湿地城市”的关键之年,这7种新记录鸟类的发现,恰似集齐7颗生态“龙珠”,彰显了苏州在湿地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