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滩上建起的光伏“蓝海”。洪玉杰 摄 依偎在“蓝宝石”青海湖之南,浸润着“泛共和盆地”汩汩晶莹,携手千里“蓝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如同一个闪光点进入视野。

平均海拔3000米,古为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今是青海牧区与东部农业区的连接地带,素有“海藏通衢”之称。

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海南州畜产品产量约占青海省的三成以上。

深冬季节,记者聚焦“一条鱼、一只羊和一个盆地”,探寻海南州向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进阶发展的“秘诀”。

一条鱼——冷水鱼“不冷”

高峡出平湖,“龙羊”在藏语中意为“险峻的悬崖深谷”。

新年前夕,记者走进龙羊峡,目光所及皆是风光旖旎景色瑰丽,土林地质公园粗犷苍茫,犹如高原多彩画卷,黄河天峡两岸峭壁林立,气势磅礴,壮美巍峨。

作为中国不可忽视的智能化三文鱼养殖基地,龙羊峡的地理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拥有2600米的高海拔,383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年均水温12℃的雪域活水资源。

“三文鱼属于冷水鱼,要想实现高品质、大规格、规模化养殖,对生长环境和养殖技术的要求特别高。龙羊峡水库纯净的水质、适宜的水温,是三文鱼的自然栖息地,截至目前,龙羊峡三文鱼出口量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7%。”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旭介绍。

龙羊峡三文鱼,又称虹鳟鱼,其产业不仅是新兴产业,更是绿色生态产业。我省专门出台《青海省加快渔业养殖绿色有机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以实现绿色有机发展为目标的渔业发展任务、路线图和工作路径。

目前,我省所有的鲑鳟养殖场都推行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措施,有效维护了养殖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安全。

做一条科技的鱼,如今龙羊峡三文鱼养殖基地引入先进的全自动抗风浪网箱,配套智能化渔业自动化饲喂系统及养殖软件系统,可实现鱼类成长全程信息化监控,每条三文鱼都具备可追溯性。

正在建设的共和县国家数字渔业创新应用基地,围绕鲑鳟鱼养殖数字化转型重大需求,依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集成应用转化现代精准渔业感知、传输、处理、大数据技术和智能装备,为全国水产养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项目通过围绕鲑鳟鱼网箱养殖育苗、养成全产业链过程,实现网箱养殖基地的数字化管控,解决鲑鳟鱼养殖过程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建设后所形成的生产、加工、市场等数据资源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做一条民生的鱼,冷水鱼企业利用龙羊峡水库独有的生态优势发展壮大,受益的还有当地群众。

龙羊新村村民冯庭贵是龙洋知鲜捕捞队队长。“原先在家里种地,后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个月收入10000元。”谈到生活的变化,冯庭贵很满意。

龙洋知鲜现有员工超过400名,其中90%以上来自周边,员工年人均收入达9.59万元。现有38名员工成为公司股东,加入公司超过10年的老员工都有股份。

 一只羊——中国唯一的黑藏羊

它是青藏高原唯一、特殊的畜种,因其伴随着吐谷浑时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载入畜牧发展的浩荡历程中,留下铿锵足印;

它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名录,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之势,建立全省最大最优的高原饲草生产基地,并以此为名打造地域名片。

它,就是贵南黑藏羊,中国唯一的黑藏羊。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成为青海藏系羊中分化出来的地方优良品种之一。

贵南县平均海拔3000米,拥有天然草场0.86万公顷,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多样的高原生态环境,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为贵南黑藏羊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羊肉是人们食用的主要肉类之一,黑藏羊肉质细嫩,具有高蛋白、高灰分、高氨基酸、低脂肪、低水分‘三高两低’的特征。贵南黑藏羊肉中存在的萜品烯、柠檬烯、冰片等物质,使之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被誉为草原上的‘黑珍珠’。”贵南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梁有林说。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贵南县集中精力、财力、物力,全力打响贵南黑藏羊金字招牌。

走进青海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通过扩大种草规模、提高饲草产量,加快草产业建设步伐,同时积极推进草种繁育及草产品生产、加工、贮存、销售、配送为一体的牧草产业链。

通过建立“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基地+牧户”的饲草产业发展模式,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农科院、牧科院等科研院所领先的牧草技术支持,饲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为贵南黑藏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7场推介会、参展企业达73家、参展产品达612种,销售额累计达2500万元,意向签约1233.8万元。这是2024年8月起,贵南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和文化旅游推介会走向省内外市场交出的成绩单。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一目标,贵南县按照“1+2+X”黑藏羊发展模式(黑藏羊保种养殖协会+2个示范村+多个合作社),加快培育和发展黑藏羊产业。

如今,贵南县黑藏羊良种繁育体系全面建成。2024年,黑藏羊保种和扩繁规模达12.5万只以上,实现黑藏羊“保种扩繁,提质增效”、两年三胎及黑藏羊常年均衡生产任务目标。

“绿色”之风劲吹高原、“有机”产品走向世界、“产业”建设大步迈进,贵南县以黑藏羊为标杆,着力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在打造产业经济的同时,讲述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品牌故事。

 一个盆地——泛共和盆地绿色崛起

“泛共和盆地”依托丰富的风、光、水能资源优势,科学谋划布局,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的任务越来越清晰。

以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目前海南州清洁能源总装机4616万千瓦,并网装机2626万千瓦,占全省52%,打造水、光、风、地热、储能“五子登科”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发展格局,实现在打造清洁能源高地建设中走在全省最前列。

推动新能源产业从“追光逐日”向“追光逐链”发展,海南州立足清洁能源电力电价优势,突出打造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成功引进隆基乐叶、金风科技、盛世中盈等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落地海南,新能源就地转化消纳比重持续提高。

坚持生态保护与新能源建设和谐发展,已建成3年的光伏子阵区监测数据显示,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呈现出“双下降”。

按照“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造一片牧场”要求,海南州建成12座生态光伏牧场、140公顷生态光伏林场,积极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

共和县铁盖乡哈汗土亥村牧民向占奎在黄河公司塔拉滩光伏生态牧场放牧时,挥动牧鞭充满自信地说:“我们家300只羊全在光伏园区里放养,不仅吃得好,还能卖上好价钱,有时我们还在园区打零工,一天能赚百十块钱。”

实施“沙漠光伏锁边”工程,海南州光伏治沙实验示范项目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并报国家林草局审批。投资12亿元建设“光伏扶贫电站”,2023年173个脱贫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700万元,对386个行政村安排光伏公益性岗位3508个,5.3万名脱贫群众人均增收675元,使他们端上了“光伏碗”、吃上了“光伏饭”。

发展清洁能源,海南州实现了从依靠传统畜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重大转型,促进了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成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正如当地干部群众在歌曲《和谐海南好家园》中唱的一样:“碧水映丹霞,光伏接连天,大数据、绿电网、新能源……马儿跑、牛儿壮、羊儿欢,盛世和谐好家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