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提振消费等有关工作。
会议指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
强调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提升消费能力。
将房地产列入消费之中。会议强调,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等。
丁建刚解读:
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适时降准降息。
距离重要会议召开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暂未有降准降息的消息。
新的一年,国内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房地产市场等诸多方面,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全世界都在瞩目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会有哪些应对新的形势的宏观经济政策?
强调国内大循环,如何提振消费?
新春之后,2月5日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2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仅隔5天时间,已经定调: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住房是消费,要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
这是2025年最新最强的政策信号。同时,也是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房地产政策的重要定调。
过去多年,通常家庭购房都被认为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房价也不计入消费价格指数CPI。
而被定性为投资需求的居民购房需求,绝无可能享受到居民消费的扶持性政策,通常都是遏制和抑制性政策。
此次国务院会议强调,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住房属于消费,“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将是2025年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取向。
再次明确将购房定性为消费,是房地产市场政策的重新界定和转向。
围绕这一政策取向,可以设想各项支持居民购房的政策,包括且不限于信贷按揭政策、按揭利率、税收政策(包括二手房交易的税收政策)等,都有可能进一步优化。
甚至不排除,允许地方政府出台各类购房补贴政策。
各地商品房规划设计,也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上深的限购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松动。
此外,引人注目的是,会议特别提出要以“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来提升消费能力。
这和诸多专家学者建议的向居民发现金或发消费券的建议,异曲同工。目的都是增加收入,提升消费能力。
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对于中国普通居民而言,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房产、股票和储蓄。
可预见的未来,储蓄利率很难上涨,况且对于负债率较高的家庭,提高储蓄利率毫无意义。
那么对于普通家庭,财产性收入就是房产和股票收入,其中含义不言而喻。
01
国务院强调:做强国内大循环
2月5日,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并对开年工作进行动员。
会议强调,要因时因势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敢于打破常规,推出可感可及的政策举措,及时回应关切,加强政策与市场的互动。
罕见未提及“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而是强调要“做强国内大循环”。
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
图源:新华社
2月5日的全体会议中并未提到房地产的具体内容,但时隔5天后(2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最强政策表态,要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
02
多省市密集提及房地产
在今年多省市的“新春第一会”上,密集提及房地产,甚至多地明确将全力推动房地产发展。
2月6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表示要推动房地产投资尽快恢复增长。
2月5日,重庆市召开“新春第一会”,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全力推动房地产和建筑业企稳回升。会议召开三天后(2月8日),重庆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售政策。
2月5日,在浙江省“新春第一会”上,省委书记王浩强调,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释放消费潜力。
03
经济学家:房地产是影响经济的核心
新年伊始,经济学家及研究机构也纷纷对中国经济的形势提出新观点和建议。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当前最为核心和根本的因素是房地产的深度调整。这一调整会在实体经济需求端、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和金融角度的负债端产生深远而急剧的影响。
他认为,应该抓住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滑的契机,大规模开展房地产收储,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少卿,建议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需要新的政策工具,比如可以向所有居民发放同等额度的准现金券,在消费过程充分体现消费者选择权,有利于供给结构的优化。
只有从居民端入手,才能缓解目前经济结构中的供需失衡,进而持续形成流动性,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