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甜甜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相信几乎所有网民都会哼这句歌词。

由于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和接地气的歌词,许多博主纷纷参与了《乌梅子酱》的二创,让这首歌彻底火遍大江南北。



不久后,《乌梅子酱》这首歌更是冲上了微博热搜榜一。然而,后面却紧跟着的是口水歌的标签。

也就是说,《乌梅子酱》是被骂上了热搜。为什么这样一首被大家喜爱的歌曲,反而会被骂上热搜呢?

乌梅子酱的“乡土风味”

这其实是因为号称毒舌乐评人的丁太升对《乌梅子酱》的评价。

丁太升在视频中锐评道,主歌没有什么问题,但一进入副歌,一股浓郁的中国乡土风参杂着当下短视频火爆元素就铺面而来。

他说,“用俗不可耐这个词来形容副歌歌词,‘俗不可耐’都变得‘俗不可耐’起来。”

丁太升进一步评论道,这与李荣浩的创作水平并不相符,更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市场所创作的口水歌。



歌词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李荣浩自身审美认知不足和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此番话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网友热火朝天的讨论,《乌梅子酱》这首歌也被骂上了热搜。

这其实也是许多艺术创造者面临的一个“潜规则”,即迎合市场的文艺作品,更易获得流量与关注。

坚持还是迎合?

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近几年的文艺作品虽好,但似乎不如十几年前的那样经典。

有网友评论道,《乌梅子酱》这种口水歌如果放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也就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估计连被骂的资格都没有。

可惜这是2023年,一个连年度金曲都选不出来的时代。以乐坛为例,2000年到2010年,被网友称之为“诸神之战”。



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梁静茹的《勇气》、许巍的《蓝莲花》、周杰伦的《青花瓷》等等,至今仍然被许多人喜爱。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的流行歌曲变成了“洗脑神曲”的口水歌。

“口水歌”即那些“编曲简单、旋律简单、歌词简单、学唱简单”,但却异常上头的歌曲。

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曾经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学猫叫》。由于“口水歌”能迅速地引起网友们的反响,流量也十分可观。



因此,许多文艺创作者便走上了“捷径”,主动去创作“口水歌”,希望能够一炮走红。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喜欢走捷径,而走捷径则意味着更容易走上弯路。

研究发现,当我们完成一个任务时,大脑会产生多巴胺奖励。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通过最短的路径,来获得奖励。

然而,一味地迎合市场而放弃艺术追求,并非长久之计。

我国一直贯彻的文艺创作方针是,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其实,坚持艺术原则和迎合市场并非相悖。

只迎合市场而不用心雕琢的作品,或许会博得一时眼球,但最终会被时间淘汰。

既坚持艺术原则,又迎合市场的文艺作品,才会历久弥新。许多经典的文艺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洗刷之后,仍然深受大家喜爱。



比如86年春节期间播出的《西游记》,导演与演员们在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最终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经典的文艺作品。

正因为创作者自身的艺术追求,才让观众们每当想起孙悟空,脑海里便浮现出六小龄童的形象。

法国文艺理论学家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

他认为所有经典的文艺作品,都表现出一个“深刻而经久”的特征。



丹纳认为,唯有时间才能证明真正的经典。

有些文艺作品可能曾经轰动一时,然而只要时尚的风气稍微改变,它就会立即过时了。

甚至连人们自己也会觉得奇怪,当年怎么会欣赏这样无聊的东西?

因此,一部文艺作品由于符合当下的潮流而获得大家的喜爱,并不足以说明它具有价值。



那些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具备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情感体验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

总而言之,迎合潮流的文艺作品或许会轰动一时,但很难流芳百世。

只有用心创作出的经典文艺作品,才会获得各个时代的人们的喜爱,也永远不会过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