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年,一则噩耗从西伯利亚方向传来,据多家国内外媒体披露,就在最近,从中国出发,经由俄罗斯发往欧洲的中欧班列铁路集装箱,突然遭到了俄方的全面检查。

据俄方所言,此次行动是依据俄罗斯政府在去年10月出台的一则决议,其目的在防止一些可能涉及军民两用的禁运物品,途径俄罗斯被运往欧洲。

然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这项决议却产生了不少争议,“针对”意味十足,许多中国企业的正常贸易活动都遭遇了严重影响,再结合最近的国际局势变化,特别是叙利亚问题和俄乌战争,不少人难免都产生了一个疑问:中俄两国难道要彻底闹掰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之所以有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理解,完全是对中俄关系的本质并不了解,因为只要弄懂了中俄背后的地缘政治和经济逻辑就会知道:中俄两国的“友谊”,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加复杂......



“志同道合”的中俄

去年年末,在接受媒体采访、探讨中俄两国未来关系的时候,俄罗斯驻华大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表示:在2025年,俄中两国将以“双重对抗”的方式,回应西方试图实施“双重遏制”的企图。

而就是这一句话,便道破了如今中俄两国相处过程中,最核心的利益诉求。


自上世纪末冷战结束,在瓦解掉唯一的对手苏联后,美国便始终不曾放弃遏制中俄两国的企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美国采用了包括但不限于战争威胁、科技封锁等手段,纠集了一大批盟友,对中俄两国展开“极限施压”,导演了包括南海争端之内的一系列闹剧。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美国的这些阴谋诡计似乎收效甚微,不管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如今的综合国力都相较于上世纪末有了显著的提升,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从特朗普第一次上台开始,美国便开始采取“双重遏制”的手段,试图利用自身对国际秩序的控制力,同步打压中俄两国。

而2018年爆发的中美贸易战,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如今,特朗普重新归来,至少从眼下的情况来看,在他统领下的美国,并未放弃对中俄两国的敌对态度。

因此,基于这一基调,中俄两国走到一起,共同抵御美国所施加的压力,显然是必然的结果。


事实上,就算抛开美国的因素不谈,中俄相对的地缘位置,也决定了两国的合作,永远优先于对抗。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俄两国在欧亚大陆之上,基本可以互相视对方为自己的“战略后方”。

中国需要通过与俄罗斯合作,打通“冰上丝绸之路”,从而提升在北极的影响力,而俄罗斯则需要借助中国的支援,巩固自己在中亚的地位,并涉足南亚。

因此,中俄两国保持良好关系,对彼此未来的战略布局,都是有着很大帮助的。

更别提,在历史上,中俄两国本身就曾并肩作战,共同为二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以,中俄两国更应该共同强化历史认同,像之前中国邀请俄方出席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活动,俄方预告2025年两国将共同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就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由此足以见得,不管是从现实意义,还是历史情结上,中俄两国都有着合作的诉求,需要共同应对西方压力和重塑区域格局。

而这,便是中俄两国相处时,隐藏在背后的地缘政治逻辑。


“相辅相成”的中俄

当然,除了地缘政治以外,经济上的联系,也是让中俄两国关系不断升温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这些年来中俄两国合作不断扩展,我们不难发现,中俄两国之间,是存在资源与市场的双向依赖关系的。

根据俄罗斯亚太研究专家谢尔盖·萨纳科耶夫的分析,在2025年,中俄两国贸易额预计将达到2500亿美元,其中能源贸易占比将达到约40%。

这组数据足以说明,在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向欧洲出口能源的渠道受阻后,中国已经成为了俄罗斯不可或缺的能源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俄罗斯提供能源,以避免受到美国操纵下国际能源市场震动的影响。

所以,在能源贸易这一点上,中俄两国是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关系的。


能源方面的互补只是一道缩影,中俄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还有很多令人期待的未来。

就在前不久,特朗普刚刚下令要对加、墨等国增加关税。在美国的带头之下,我们完全可以预想到,未来几年国际商战必将愈发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也必将更加盛行。

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中俄两国能够走出时代的局限性,拆除贸易壁垒,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实现区域内的商品、资本和劳务的不同程度的自由流动,利用两国经济互补的群体优势来发展本国经济,无疑将率先一步走出当前全球经济下行的困境。

我们都知道,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邻国,拥有漫长的边界线,而两国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又存在差异。

所以,对于中俄两国来说,边境贸易实际上是有很大待开发空间的。

更别提,现如今的俄罗斯,对于开发远东地区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能够得到中国的支援,必然能解决很多的麻烦。

而中国在帮助俄罗斯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北方,尤其是东北经济的振兴。

一旦中俄两国边境贸易深化了,伴随着合作的默契度不断加深,未来的中俄还可以将合作进一步扩展。

如果这一切成为现实,那么造福的可就不仅仅只是中俄两国的人民了,可能整个亚洲都将迎来腾飞的机遇。


而除了合作发展以外,抗衡西方也是中俄经济相处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

过去,全球产业链结构一直被西方牢牢把握在手中,依靠着技术优势,西方攫取了全球贸易中绝大多数的利益,而那些付出了血汗的大部分国家,往往只能得到残羹剩饭。

为了维护这种优势,西方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始终对一些核心技术严防死守,不让其他国家学习研究,甚至就连这些国家自行摸索也不被允许。

对此,想必在见证了美国对我们的芯片封锁后,大家都深有体会。

当然,我们有十足的信心,能够赢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像最近爆火的Deepseek,便是对美国科技封锁的一次有力回击。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双拳终究难赢四手”。

基于这样的背景,如果中俄两国能够在相关领域展开合作,势必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一旦中俄两国能够实现科技突破,那么全球产业链的重塑也就不远了,西方的优势和封锁,也自然而然的不复存在。

由此足以见得,中俄两国不仅在眼下能够实现经济互补,未来更是有着整合区域经济,重塑全球产业链的能力,这些可以预见的事情,都在促使着两国不断靠拢。

而这,便是如今中俄两国合作,背后的经济逻辑。


利益使中俄共赢

地缘政治上共同应对西方压力和重塑区域格局,经济方面优势互补,一道整合区域经济。

这些都是隐藏在中俄两国相处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地缘和经济逻辑。

而当两者汇合在一起,中俄两国关系的本质就呼之欲出了。


如今,中俄两国是存在共同利益诉求的,这一基调注定着中俄两国的关系并不会“说翻就翻”,但是利益本身又存在争议性,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中俄两国想要每一件事都做到心意相通,并不现实。

就像这次的中欧班列事件,说到底还是因为俄罗斯官方出台的政策有争议,那么只要两国后续能够展开谈判,事情终究还是能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类似的商业性事件,在中俄两国的相处过程中并不少见,就像俄罗斯官方此前回复乌克兰局势对中俄经济合作影响时表达的一样:“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中俄两国保持太过亲密的关系,也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就在一个星期之前,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美国代表又再次无端将中国牵连到俄乌问题之上,污蔑中国对俄罗斯提供支持。

而类似的论调,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特朗普本人都还曾直白的表示:中国是唯一可以结束俄乌冲突的国家。

可我们都知道,如今的俄乌冲突已经成为了一件世界性难题,就连美国也无计可施,特朗普的言论完全是想要甩锅给中国,给中国增加舆论压力。

这个锅,我们是断不可能去背的。


所以,从现实角度上考虑,尽管中国一再强调不结盟,也从未对俄罗斯提供所谓的军事支持,但美国依然经常以此攻击中国,制造舆论攻势。

基于这些,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与俄罗斯产生一些不和谐,反而能够达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总得来说,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两个人相处那样简单,对于如今的中俄,利益导向了我们彼此展开互补性合作,共同应对外部压力,扩展地缘经济空间,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避免过度捆绑,以保留政策的灵活性。

未来的世界变化莫测,中俄两国需要再深化互信和管理分歧之间寻找动态平衡,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友谊地久天长!

参考资料:

1.战略三角理论视角下中美俄大国关系论析_李泽


  1. 继续引领中俄关系登高望远_和音


3.中俄边境贸易与中俄区域性经济合作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1年第9期


4.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