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访华的尼克松,紧张的坐在毛主席对面,生怕说错了一个字,导致努力功亏一篑。
谈笑间,气氛才轻松下来,毛主席悠悠来了一句“你们常利用你们的姑娘”,尼克松才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好端端的,主席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逢九有变”
中美关系,成果建自坎坷,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中美却错失建交的最佳契机,战争的开打,耽误了很多事情,等尼克松1969年上台,宣誓就职仅12天,就给手下官员下令去试探与中国官方接触的可能性。
有想法,事情就好办,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1971年的7月率先来访,帮尼克松探路,却要考虑国际影响,访问属秘密,既要掩人耳目,自然就要多费些周章。
停留不到48小时,却敲定了一件事“尼克松想来的话,可以”,安排好了一切,在1972年的2月21日,在雾蒙蒙与汹涌澎湃中,中南海陷入忙碌,而机场,也熙熙攘攘站满了人。
一百多名记者举着长枪短炮,只为拍下最激动人心的照片,旁边的休息室,周总理、叶剑英等人已等候多时,当天边传来轰鸣,所有人都将注意力集中。
舱门打开,第一个走出来的就是尼克松,礼数也是尽到了,陪同的夫人衣着鲜艳的红色,一抹中国红,在阳光下更显耀眼,访华终于成行的尼克松,挂在脸上的是满面笑容。
来自大洋彼岸的手率先伸出,优雅如周总理,紧紧回握,“不卑不亢”是态度,但以礼待人是国之本色。
尼克松来华不易,毛主席虽身体不好,还是在其抵京当天,就在中南海会见了他,预想的冷遇并没有出现,尼克松心里,又踏实了几分。
人尚未出发时,国务卿送上提醒“我们不能陷入这样的境地,当我会见他时,他高高在上”,美国人的担心有理由。
彼时的情况,主席接见外宾不靠事先预约,而是要看身体情况,只是尼克松访华之前,主席才经历一重打击!
“印象深刻”
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并肩战斗多年的战友,追悼会,毛主席去了,回来后,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不是很好。
这些事,尼克松当然也知道,不能强人所难,却也不想远道而来却连毛主席的面都见不到,美国国内的反对者就等着他访华之行出丑,嘴上没说什么,心里也是着急的。
没想到,抵京仅仅两个多小时,就被告知可以去见毛主席,访华的美国团队兴奋,一支特殊队伍却很紧张。
考虑到毛主席身体的情况,特别安排了医疗队,他们人虽在幕后,却做好了随时抢救的准备,一个小时的时间,没有人敢松懈,幸好,无事发生。
谈的很愉快,而已经来过中国一次的基辛格,明显绕不过话题中心。
“他不像个特务”,意指秘密访华之行,毛主席一句打趣的话,尼克松也放松下来,称基辛格能自由行动的情况很少,来北京的这一趟,只有两三个漂亮姑娘知道。
成了舆论的中心,急红了脸,匆忙解释“她们不知道,我是利用他们作掩护的”,幽默如毛主席,再发力,笑着说了一句“这么说,你们常常利用你们的姑娘啊?”
周总理适时补充,一句“特别是大选的时候”引发哄堂大笑,气氛轻松,正事,尼克松也想谈一谈。
台湾问题、日本、苏联…,话还没完全开口,就被毛主席打断,指着周总理,说这些事和他谈,转头开始聊乒乓球,聊一些真正关乎中美的事情。
预计只有15分钟的谈话最终以一个多小时结束,尼克松并未察觉异样,心满意足的走了,殊不知,他们一行前脚刚离开,工作人员迅速就对毛主席进行了吸氧。
“改变世界”
毛主席定基,周总理负责“善后”,事情还要谈,最好,能谈个结果出来。
同天的人民大会堂,结束与毛主席的会面后,尼克松还没走,与周总理又谈了一次,两人还隔着长条桌,再次握手。
是“言和”,也是讲述真心。
最大目的已经达成,其余的都好谈,台湾问题上,虽然仍旧有巨大分歧,却因尼克松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态度,推动谈判进入正轨,在2月26日,《联合公报》终于谈妥,次日的上海,当着公众的面,终于正式宣告。
中美高级会晤圆满结束,一周时间,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中美,返程的飞机,周总理亲自将尼克松送到上海虹桥机场,结束了行程,听闻尼克松的感慨,主席却有不同意见。
“是他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么?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
内因是何都好,关键看结果,中美关系成功破冰,意义非常,对毛主席而言,尼克松这个人,也有“特殊的一席之地”,故在1976年,在尼克松已经下台的情况下,毛主席再邀他访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虽然已经不再是总统,却仍旧可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努力,人来了,也成功再见到了毛主席。
写在笔记本上的“和平是你们唯一的目标吗”直冲灵魂,尼克松感慨毛主席当之无愧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敬仰更甚,可第二次访华之行结束不过半年,毛主席就在1976年的9月9日离开了人世。
听闻消息,尼克松很震惊,发表声明,赞毛主席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气和思想坚定的人,受之无愧,凭力邀尼克松二访,毛主席就在外交上,留下神来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