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的空中作战表现一直备受批评。然而,最近的一场空战事件却让人们对俄罗斯空天军刮目相看:一架俄军苏-30SM战机在长达130公里的超远距离上,用R-37M空空导弹成功击落了一架乌克兰的苏-27战斗机。
这不仅重新定义了俄罗斯空军的实力,也让西方国家心头一紧。如果俄军能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击败重型双发战斗机,那么北约国家那些中轻型战斗机,不禁让人担忧是不是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根据“保加利亚军事”的报道,这场空战发生在今年2月初。虽然具体的日期还有些争议,但俄罗斯方面已经确认乌克兰的苏-27S被他们的苏-30SM击落。
乌克兰媒体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透露驾驶苏-27S的飞行员年仅24岁,为第831战术航空旅的上尉伊万·博洛托夫,他在被击落后不幸罹难。这场所谓的“侧卫内战”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视角,尽管细节尚未完全披露。
这次战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苏-30SM的N011M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和俄罗斯复杂的协同作战网络。据“保加利亚军事”推测,苏-30SM可能得到了俄军防空网的支援,甚至可能有预警机在幕后协助,不仅提供目标位置,还提升了态势感知能力。这种高效协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R-37M空空导弹的卓越性能无疑是全球空军将领们密切关注的焦点。它的前身R-37最初设计用于米格-31BM截击机,以对抗美军的轰炸机以及其他高价值目标,诸如预警机和加油机。
R-37导弹凭借最高可达300公里的射程和6马赫的速度,以及末段主动雷达制导的特性,使其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2019年,该型号的改进版R-37M正式亮相,其性能指标进一步提升,最大射程达到400公里,并且适用于多种战斗机,如苏-30SM、苏-35S及苏-57,这使得俄军在超视距空战中如虎添翼。
在这次冲突中,俄军并非首次展示其超视距攻击能力。例如,2022年6月,俄军苏-35S用R-77导弹击落乌军苏-25;2023年底,米格-31BM用R-37M在150公里外攻击乌军的米格-29;2024年7月,苏-35S再次利用R-37M,在超过200公里的距离上击落敌机。这些事例表明,尽管俄乌冲突的空战因规模限制本来参考意义有限,但还是可以窥见未来空战的发展趋势。
首先,完整的空中作战体系提供的态势感知能力依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俄罗斯所建成的包含防空系统、雷达站、预警机和卫星的综合作战网络,使得每一架参与战斗的飞机都是该网络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优势。
而与之相比,乌克兰缺乏如此完善的系统,显然处于下风。其次,对于空空导弹射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意味着超视距攻击的复杂性也在增加。未来的作战不仅要求导弹具备更远的射程,更需要在数据链信号传输、实时数据修正等方面具备更强的能力。
中国显然从俄乌冲突中吸取了经验教训,积极加强自身的防空作战系统建设。这其中包括新型雷达的研发和更远程、防御能力更强的导弹开发。此外,中国空军正在测试更为先进的霹雳-15和霹雳-17等远程空空导弹,还有消息称霹雳-21这种射程超过400公里的导弹可能会在几年内列装。不久前,中国南部战区空军公布的照片表明,霹雳-17已被整合到歼-10C战机上,这意味着中国的大规模歼-10机群将拥有超远程攻击能力。
这些动态无疑让西方国家感到不安。曾经掌握高科技垄断优势的西方,如今被揭开了神秘面纱,看到对手迅速发展的能力成果初现。假设未来真的与中国发生冲突,或许将成为西方衰退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