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春天,总台记者在寻乌县蹲点调研数月,记录下了一批基层干部的真实状态,呈现了当时基层干部为谁担当、因何担当、如何担当。

  十年后的今天,寻乌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新矛盾新问题?那里的基层干部又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呢?总台记者再次来到这里蹲点调研。

  今年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寻乌县最偏远的乡镇——丹溪乡,这里与广东省交界。10年前记者采访的大学生村官何炳南如今在这里担任乡长。

  丹溪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村民在从事服装行业。何炳南想将制衣作坊整合起来,聚链成群,壮大乡村产业。


  寻乌县丹溪乡乡长 何炳南:每天做好了的服装都要运到广州,以前我们这条路没贯通,要从边上绕,老街也比较窄小,货车也不容易进出。


  何炳南提到的这条路,曾经是一条断头路,修了15年都没有修通。阻断的区域面积大约10亩,地处丹溪乡乡政府附近,荒废15年,已经杂草丛生。


  寻乌县丹溪乡乡长 何炳南:这里位于丹溪乡圩镇的核心地带,把这条断头路怎么打通当作我们解决圩镇发展问题的一件头等大事。

  修通断头路,成了丹溪乡的大事。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楚村民们的想法,搞清楚这条路被搁置下来的真正原因。


  寻乌县丹溪乡乡长 何炳南:调查也花了很长时间,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前面一个月都在了解情况,我们政府要搞发展也好,要搞建设也好,要从群众手里把这个地拿出来,群众的配合度极其低,他们不愿意谈。


  经过调查,何炳南了解到,这块不大的地方,涉及当地两大家族的50多户村民。乡政府过去多次计划整体流转征用这10亩地,用于修路和圩镇规划建设。但是,村民们担心,一旦被流转征用之后,土地就不再是自己的,而土地补偿款也不足以购买回来这个核心地段的房子,这笔账不划算。


  寻乌县丹溪乡乡长 何炳南:后面我们就转变工作思路,让他们愿意去做土地规划,把主动权交给农户,让他们成立村民土地规划理事会,来推进工作。让他们觉得地还在手里,只不过政府帮大家来搞规划,大部分农户配合度就比较高了,更有兴趣了。


  经过讨论,断头路涉及的土地,由两大家族分别成立土地规划理事会,由理事会代表村民同乡政府共同规划协调土地使用。这个方法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认可,他们认为土地没有被流转,仍然在自己手中。他们更清楚,路修通后,自己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十年前,何炳南在寻乌县吉潭镇古丰村担任村支部书记,通过跟村民交心和调查研究找到关键人物,成功解决了村里长期选不出村委会领导班子的难题。


  十年后的今天,何炳南当初的这套工作方法在解决丹溪乡断头路的问题上依然行之有效。

  断头路的解决方案确定之后,何炳南慎重考虑两大家族理事会的负责人人选。


  寻乌县丹溪乡乡长 何炳南:选理事会的成员很关键,有一部分人忙着制衣生产,他也不愿意拿出过多的时间参与这个事情。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他在宗族里的影响力,第二个就是他家里地的面积多。

  但是,乡政府推荐的候选人中,有个别村民心存顾虑。

  钟氏集体土地规划理事会成员 钟志强:肯定有点顾虑,有的比我大的,我叫哥哥的,他说你怎么做我的思想工作。


  何氏集体土地规划理事会成员 何永泉:何乡长来我这里可能不下十次,我们内心就会感觉他们是真心实意想做这件事情。那些路不通,再值钱的地方也卖不了,想建房你也建不了。能弄得好也好,就是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何炳南和干部们用了9个月的时间去做这项工作,他们的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在乡政府和家族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之下,50多户村民终于达成一致,同意规划这10亩地以及土地分配方案。如今,这条宽12米、长140米的茶园大道已经成为丹溪乡最宽阔的一条乡村道路。


  何氏集体土地规划理事会成员 何永泉:以前我们散步,晚上都不敢走那里,因为没路灯。现在路灯那些都好了,整个街上,到跟广东省交界,直接到我们上平村,三四公里的路面都有路灯,在这么偏远的一个乡下是很不可想象的。


  现在,茶园大道两侧,乡政府正在协助村民们规划建设新房和制衣车间,期望未来这里能够发展成为服装产业示范带。

  与十年前相比,何炳南现在工作的地方距离他在县城的家更远了。


  寻乌县丹溪乡乡长 何炳南:现在我跟我女儿打电话,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

  和许多基层干部一样,何炳南只有周末的时候,才有空回家看看。


  寻乌县丹溪乡乡长 何炳南:有一次我特别心酸,我女儿开家长会,我爱人刚好没空,去不了。我从乡下赶回去,当时我女儿怕我找不到她,因为我不知道她在几班,她就画了一个图,叫我对着这个图去找,当时我特别心酸和内疚。

  对于何炳南这样的基层干部来说,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工作忙碌,他对家人难免有些亏欠,但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寻乌县丹溪乡乡长 何炳南:从当村官开始,就是想为家乡为基层做一些事情,所以中途有几次上县城工作的机会都放弃了。回想下来,感觉自己的付出还是值得的。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我自己觉得在基层工作,特别是现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自己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我觉得还是有价值。


  何炳南和干部们用了9个月的时间解决了丹溪乡的"头号难题",从此断头路不再是村民的"心头堵",这背后是何炳南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践行担当。

  新时代基层干部扎根一线,坚守岗位,无私奉献,"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正化为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总台央视记者 张萍 曹宇 叶奂 石坤 刘华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