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太喜欢看动画片,但这次影史第一,必须跟风。影评比较主观,个人观感,仅供参考。

1.由于现在神魔、科幻、武侠类型的影片都使用了大量特效,动画片和真人演的在观感上已经基本没有区别。动画片也可以拍出深度,人演的也不乏烂俗旧套,不必拘泥。动画片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演员少挨了很多骂。毕竟拍得再差,大多数观众也不会追着配音演员怼。

由于没看过第一部,所以只单就第二部谈谈对影片的看法。

2.先说故事主线。正邪颠倒本来不是多么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但对读过《封神演义》原著的观众来说,却呈现了一种有趣的对比。

《封神演义》原著在文学水平上被公认为不及四大名著和其他一些古典名著,主要表现在人物呆板、情节重复、语言啰嗦,再加上现代人鄙视的宿命论。

但原著有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设定是个迷思。在原著中,正方即阐教一方,经常使用各种欺骗下作手段,而反方截教一方,却行事光明正大,真诚憨厚不耍心眼。作者的所有正面描写都在歌颂阐教,贬低截教,可是叙事中全是阐教施展阴谋诡计。这一点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不太容易说得通,如果作者在故意春秋笔法,从全书文本看又不像有这么高的水平。如果作者是无意识的,那么倒正好贴合世界的本来面目,即欺诈才能取胜、胜者自然是好人。



影片《哪吒2》把大反派的角色给了无量仙翁(即原著中的南极仙翁,民间神话中的寿星),也算道破原著真意。

3.原著中阐教从十二金仙一直到元始天尊都是在作弊中度过的,最高层的鸿钧道人(元始天尊哥仨的师父)也在袒护阐教,阐教方从高层到底层到凡人不管做什么无理/违法的事,拿出“天意”二字就可以秒杀。

《哪吒2》在这个问题上,把核心思想的宿命论改写为阐教对仙界/妖族/凡间的话语权,也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即谁垄断了这个世界的解释权,谁就可以吸纳全世界的资源(影片中用捕妖当耗材炼仙丹来喻示),谁就是所谓的“文明世界”。

如果第三部能把元始天尊也拍成反派,我认为会更符合人类社会的现实,而不是流于“一把手是好人、被手下蒙蔽”的套路。不过我估计不会这么拍,毕竟电影要有一些教化功能,尤其动画片还有大量的小朋友看,从上到下全是坏人、坏人必胜那还了得。

4.影片有没有像自媒体说的,用各种道具场景来影射漂亮国?由于电影创作组未证实或否认,不好瞎猜。有些元素或许能沾上边,但有些看上去比较牵强附会。说玉虚宫“好白”,白的不一定是白宫,也可以指白道。照这样穿凿附会的话,我也能“发现”一些影射漂亮国的元素(以下纯属本人编造):

玉虚宫在昆仑山上,影射“山巅之城”;西海女龙王“敖闰”带头投靠无量仙翁,影射“润”去漂亮国;升仙咒影射入籍誓词;太乙真人一口四川普通话影射川普总统。

5.华丽的特效。我前些天看过封神2后,在网上跟朋友们吐槽,抱怨不见神仙斗法,只见凡人恋爱。有几位网友回答说,神仙出场特效太贵。那么看完哪吒2,作为一个不懂技术的电影小白,我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哪吒2就不怕花钱做特效呢?

6.局部情节,即煽情和搞笑片段,有些过火,但作为春节播放的商业片,也可以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藕粉工人和章鱼将军都是说天津话的。除了暗示陈塘关的地点在天津外,加几句天津话也可以自带幽默效果。作为土著,从配音演员的口音和语气节奏立马确定剧组有天津人在,并且没少听相声。结果片尾曲居然是一段天津快板,服了。

7.人物造型,除了帅气的敖光备受赞誉外,也有朋友提出哪吒比较丑,不符合传统神话中的形象。我认为这个没关系,因为哪吒在剧中被设定为魔丸,需要做个稍丑的脸,等最后肉身成型就变漂亮了。



8.最后提一个瑕疵,或者说我的疑惑。影片提到太乙和申公豹都在排队等待晋升十二金仙(先不管是否符合原著)。十二金仙的“12”是个固定数字,不是一个职称级别。如果原来有12个人,再晋升一位就超过12了;如果原来不到12人,就不能称为“十二金仙”(除非编制未满员)。我认为“晋升十二金仙”这个说法要么语文有问题,要么数学有问题。

由于大部分朋友都已经在我前面抢先看过本片,并且票房也突破了历史纪录,就轮不到我来推荐了。我的看法是,即便本片的剧情、细节还有提升空间,也算得上今年春节档值得一看的片子,超过同档期、同题材的其他影片。导演饺子作为80后、医药专业半路出家的影视人,不仅展示了中国影视界的新生力量,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文艺还得外行来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