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各地雨后春笋般搞起俄罗斯商品馆,转眼就都成了霜打的茄子——全蔫了。
假货太多,连“苏联情结”都拯救不了!
我家可有地道的苏联货,还是苏联时代搞到的地道苏联货!
父秋
我的童年是在中蒙边境小城二连浩特度过的。父亲是军人,军校没毕业,赶上中苏关系紧张,就自愿去了中蒙边境。
我在那里出生,11岁才随军到了北京。
中苏关系紧张为什么要去中蒙边境?
扎门乌德火车站
和原苏军兵营(部分)
那时蒙古受苏联控制,与二连浩特相距不过几里的蒙古国边城扎门乌德,直接有苏联驻军。
他们的兵营,后来成了扎门乌德一日游的重要景点。
苏联一门心思搞重工业,轻工业差,蒙古国更差,很多东西还得从苏联进口。
估计那场景就像这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所在的边防军队定期与外蒙同行会晤,双方负责人去时都拎着个鼓鼓的公文包,结束时进行交换。
好像是直接交换公文包,而不是交换里面的东西。可能图省事,也为了不引人注意。
你一定好奇里面装的是什么?绝密文件?神秘档案?
估计是这类塑料钱包
都不是,其实,我方带了一兜子塑料钱包,蒙方的则是苏联产刮胡刀片!!!
蒙古国的轻工业比苏联老大哥还悲催,这种中国很常见很便宜的塑料钱包他们也爱不释手。
苏联的重工产品他们不可能拿来交换,还好有刀片这种实用又好用的东西,我们也欢迎。
总觉得这交易
蒙古国军人有些亏
父亲拿回过几包。
很多年后,我已经在北京读高中,一回在针线筒里摸出一两个刀片,简陋的包装都快烂光了,没把手划破真算幸运。
我把刀片送给同桌男生,没几天,他兴奋地说他爸特别喜欢。
他爸胡子浓密,只有金吉列刀片才能刮净。试一试这种刀片,比昂贵的金吉列还结实好用!
经他提醒,我才注意到,刀片包装上除了不认识的俄文,还有英文HERO,看来是英雄牌。可惜网上查了半天也没找到照片。
我哥对此很是淡定:苏联那么多大胡子,刀片不耐用怎么行!
我回去把针线筒里的东西全倒出来,又翻出几片送给同学。
这是一个
悠久历史的
针线筒
过了段时间他再问,我遗憾地说:真的没有啦!
一二十年的小东西,从军营到我家,从内蒙到北京,能有这么几片苟活至今,全靠针线筒里面东西多、我和母亲又懒得收拾。
那个针线筒本是内蒙时代的军用罐头盒。下一篇,我就给你讲讲军用罐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