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比亚迪在深圳总部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正式发布“全民智驾战略”,宣布全系车型搭载自研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这一举措不仅将智驾的门槛一鼓作气下探至7万元级市场,更以“技术平权”的姿态重塑行业格局,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智能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天神之眼C全民普及高阶智驾

比亚迪此次发布的“天神之眼”系统包含三大技术方案:天神之眼A(DiPilot 600)、天神之眼B(DiPilot 300)和天神之眼C(DiPilot 100)。此前天神之眼A和B已经在仰望、腾势参数图片)等中高端品牌的部分车型上搭载。而采用纯视觉方案的天神之眼C则是普及全民智驾的核心方案,也是此次发布会的重点。



天神之眼C使用了比亚迪自研的前视三目摄像头与端到端大模型算法,整套方案使用了29个传感器,能够实现高快领航、自动泊车、代客泊车等高频功能。在此前的测试当中,天神之眼C高快领航功能可以实现智驾1000公里以上0接管、AEB功能在100km/h下稳定刹停,未来还会逐步释放120公里和140公里时速的AEB能力。另外,搭载天神之眼C车型将全部升级标配 DiLink 100 智能座舱、中控屏 12.8 英寸起、全液晶仪表屏、电容方向盘以及专用智驾拨片。





首批上市的21款智驾版车型,覆盖了王朝网和海洋网的各款主销车型,价格区间从7万到20万元,其中,10-20万元区间内的车型都是全系标配,10万元以下车型多数搭载。最低的如比亚迪海鸥,7万元级别就可以具备智驾功能。

都说2025年是智驾元年,但比亚迪直接就将高阶智驾拉进了全民普及的时代。

智驾平权为何只有比亚迪能做到

不过纵观整个行业,“智驾平权”这件事情也只有比亚迪能够推动。这源于比亚迪在数据、研发与产业链上的高度协同。



作为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冠军,比亚迪在数据积累上有着天然且巨大的优势。目前比亚迪的保有量中,有超过440万辆具备L2及以上驾驶辅助功能的车辆,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车云数据库。庞大的数据持续投喂有助于大模型算法的快速建立和迭代。



研发上比亚迪不仅有着庞大的研发团队,而且一直坚持软硬件全栈自研,并且有着众所周知的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这意味着比亚迪能够按照自己的研发意图,从生产制造端做出协同。比如天神之眼C首创的“前视三目”技术,定制了两颗广角摄像头和一颗长焦摄像头,在物体探测精度上可以达到了惊人的1厘米,高程感知时延仅为30毫秒,结合算法生成的10倍稠密点云能够堪比激光雷达;特制的毫米波雷达在探测范围、精度上也比常规的雷达更高,因此只用五颗雷达就能够实现360度无死角感知。这都需要产业链与比亚迪研发团队共同协同才能实现。

另外,也只有依托自有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体系,才能够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智驾的软硬件成本。比亚迪首批上市的21款智驾版车型,加配不加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智驾的全民普及。



连锁效应将改变智驾行业

在特斯拉的FSD迟迟无法入华的背景下,国内的高阶智驾呈现出一种“默契”,绝大部分具备高阶智驾能力的车型多采用第三方的智驾方案,售价也多数定在20万元以上。虽然去年也有部分品牌尝试将纯视觉智驾方案,甚至激光雷达方案拉到20万元以下,但碍于品牌影响力和销量规模,还难以对整个智驾行业产生影响。

而比亚迪作为新能源车市场的领头羊,依托优势地位,直接将高阶智驾普及到20万元以下市场,并且主打全系标配,最低甚至下探到7万元级的市场,这对智驾领域的格局将会产生质的影响,直接冲击中低端市场的竞争逻辑。

这将迫使其他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的智驾方案,或者自研能力不足的车企,加速技术迭代和技术普惠。但考虑其他车企们缺乏比亚迪在产业链上的协同优势,一旦在智驾技术上无法跟进,就只能通过在其他方面降本来弥补。此举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行业价格战与技术迭代的连锁反应。

比亚迪早在2018年就提出“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现在看来,下半场的主动权已经被比亚迪牢牢握在了手上。(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