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茧蜂亚科—内茧蜂族(二):巨板茧蜂

7.巨板茧蜂属

巨板茧蜂属(学名:Colastomion)是属于内茧蜂族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触角49—65节,端节具短刺;♀下颚须和下唇须正常,♂的则部分极端膨大;口后脊不与后头脊在腹面连接。后头脊腹方部分缺,而其余部分相当明显。头顶向后方强烈倾斜,有刻点;额平坦光滑;颚眼沟短;复眼内缘明显内凹;盾片前凹深而窄;胸腹侧脊完整;基节前沟仅后半部有浅痕,具平行弱刻条;盾纵沟深而相当窄。后胸背板中脊仅前端发达。并胸腹节无分区,但有时具中脊。并胸腹节具小而钝瘤。前翅1-SR脉中等长,与1-M脉成直线;前翅m-cu脉几乎对又,呈弧形,渐并入2-CU1脉,与1-M脉向后端收窄;前翅r脉与痣后缘不成直线;前翅3-SR脉近于2SR脉长的2倍;前翅第1亚盘室长,CU1脉短或无;前翅cu-a脉垂直,M+CU1脉平直;后翅缘室基部宽大,端部窄且与翅缘平行;后翅1r-m脉斜;后翅的2-SC+R脉垂直或接近四方形。跗爪简单;♂跗节长,与♀跗节相似;中足和后足的胫节距长光滑无毛,但中足胫节内距有一排长刚毛;后足胫节端部内侧具明显特化的梳状刚毛。第1背板背凹位于侧面,从背面观看不出;背脊合并,背板基部无基叶凸,但亚基部(接近)线性渐缩;第2背板基部中央有中等大小的三角区和不明显的中纵脊;第2—5背板有锋利的侧褶;♀下生殖板大,侧面强烈凸出,后端均匀弯曲,端部部分闭合;产卵管稍弯曲;产卵管鞘相当细,其长度为翅长的0.1倍。

(2)台湾巨板茧蜂

台湾巨板茧蜂(学名:Colastomion formosana)是膜翅目茧蜂科巨板茧蜂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长9.0 mm,前翅长6.8 mm。体褐色,头除头顶和后头黄色;须黄白色;触角黄色,端节暗色。足淡黄色,中后足基节褐色。翅透明,略带暗色,痣和脉褐色,副痣黄色。

②分布范围

编辑 播报

国内分布:台湾(恒春)、海南(儋县)。

8.大口茧蜂属

大口茧蜂属(学名:Macrostomion)是属于内茧蜂族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触角25(+)节;柄节近光滑,背方长于腹方,端部平截。下颚须和下唇须均正常。后头脊完整,背观圆弧状,腹方与口后脊汇合。颊具颚眼沟。盾前凹深,窄小;胸腹侧脊完整;基节前沟近中央存在,窄,“S”状;中胸侧板光滑;小盾片无侧脊。后胸背板基半具中纵脊。并胸腹节无中纵脊,具不规则刻纹。前翅1-SR+M脉弯曲;SR1脉直;2-SR脉约与3-SR脉等长;cu-a脉近垂直。后翅1r-m脉显著外斜;缘室平行;2-SC+R脉四边形;cu-a脉外斜;无m-cu脉。足跗爪简单,无叶突;后足胫节距长弯曲,无毛。腹部第1背板两侧向基部收窄,最基部扩大,背凹大,背脊愈合,围成一个基区,中纵脊明显;第2背板基区大,三角形,近光滑;第2—6背板具锐的侧褶;下生殖板大,腹方凸出,端部平截。产卵管鞘长细。

(2)分布范围

印澳区。全世界已知5种,我国已知3种。

(3)暗脉大口茧蜂

暗脉大口茧蜂(学名:Macrostomion fuscinervum),是膜翅目茧蜂科内茧蜂亚科大口茧蜂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正模♀:体长5.4 mm;前翅长4.4 mm。

头:触角25(+)节,具密毛,第3节长是第4节的1.3倍,第3、4节长分别为其宽的4和3.1倍。下颚须长度为头高的1.3倍,第3节略扩大。背观复眼长为上颊长度的3倍;上颊在复眼后方不收窄。后头明显凹。后头脊完整,背观圆弧状。OOL:OD:POL=3:4:3。头顶中央明显后倾,具光泽,有少许刻纹;上颊具横刻纹;额平坦,具粗横刻纹。脸中央纵隆,隆起部分中央具细刻点,两侧具横刻纹。唇基稍凸,具刻纹。口窝宽度为脸宽度的0.73倍。颊具刻纹,颚眼距为上颚基宽的0.5倍,为复眼长宽的0.17倍。

胸:长度为高度的1.5倍。前胸背板侧面中央及后方具平行粗短刻纹,其余具细刻纹。基节前沟近中央存在,窄,“S”状,具平行短刻条;中胸侧板除背方具刻纹外,光滑。后胸侧板具皱纹,后缘具粗刻条。中胸盾片前方陡,具细密的刻点;盾纵沟窄,深,后方汇合。小盾片前沟宽而深,具短纵脊;小盾片有刻皱,无侧脊。并胸腹节无中纵脊,具不规则刻纹。

翅:前翅r:3-SR:SR1=7:12.5:35;SR1脉直;2-SR:3-SR:r-m=11:12.5:7;1-CU1:2-CU1=3:19;cu-a脉近垂直。后翅M+CU:1-M=20:22;缘室平行;2SC+R脉四边形,cu-a脉外斜,无m-cu脉。

足:跗爪简单,无叶突。后足基节侧方光滑,背方具刻点;后足腿节和胫节长分别为宽的6.2和11.5倍;后足跗节缺失;后足胫节距长弯曲,无毛。

腹: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5倍,两侧向基部收窄,最基部扩大,具皱状纵刻条,背凹大,背脊在基部0.11处愈合,围成一个基区,中纵脊明显,端部弱。第2背板长度是第3背板的1.5倍;基区大,三角形,近光滑;与第3背板间有深缝。第2—5背板具明显的皱状纵刻条,刻条向腹末端变弱,第5背板端部和第6背板光滑。产卵管鞘长是前翅的0.07倍。

体色:黄褐色;触角黄色;须黄白色;产卵管鞘褐色;足除基节淡黄色;翅端部带褐色,痣黄色,近r脉处褐色,脉及脉附近翅面褐色。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海南(尖峰岭)。

9.锥齿茧蜂属

锥齿茧蜂属(学名:Conspinaria)是属于内茧蜂族下的一个属。

黄锥齿茧蜂(学名:Conspinaria flavum)是茧蜂科、锥齿茧蜂属的一种昆虫。



(1)形态特征

体长8.0—14.0 mm;前翅长8.0—13.0 mm。

头:触角70—75节,触角长于体长。背观复眼长为上颊长度的1.7倍;上颊在复眼后方稍收窄。OOL:OD:POL=5:6:3。头顶和上颊光滑;额凹入,光滑。脸光滑,中央稍隆起。唇基凸,具刻点。口窝宽度为脸宽度的0.4倍。颊光滑;颚眼距为上颚基宽的1.2倍,为复眼长宽的0.26倍。

胸:前胸背板侧面中央及后方具平行短刻纹,下方具纵刻纹,其余具刻点,光滑。基节前沟近完整,宽,具平行短刻条;其下方侧板具刻皱,中胸侧板其他大部分光滑。后胸侧板后缘和下缘具粗刻条,其余具稀刻点,刻点间侧板光滑。中胸盾片前方陡,中叶明显突出,具光泽,有稀而细的刻点,近于光滑;盾纵沟窄,深,后方汇合处有纵刻条。小盾片前沟宽而深,具3条纵脊;小盾片具刻点,无侧脊。并胸腹节短,明显后倾,中纵脊强,具不规则粗横刻条,后缘两侧角各有一个强刺。

翅:前翅r:3-SR:SR1=10:20:38;SR1脉直;2-SR:3-SR:r-m=11:20:10;1-CU1:2-CU1=3:19;cu-a脉近垂直。后翅M+CU:1-M=27:16;缘室基部稍扩大,其余近于平行;2-SC+R脉四边形;cu-a脉稍外斜;无m-cu脉。

足:跗爪腹面具大而锐的叶突。后足胫节端部内侧具特化的梳状毛;后足胫节距长分别为其基跗节的0.26和0.20倍,直,具毛。

腹: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1倍,两侧近平行,具皱状纵刻条,背凹大,背脊近平行,达背板端缘,两背脊间有中纵脊,背脊间背板凸起,背脊两侧背板凹;具缘脊。第2背板很小,长度是第3背板的2.1倍;具明显的皱状纵刻条,中央纵向凸起,其两侧背板凹入,与第1背板相似;有中纵脊和缘脊第3背板基部2/3具稍弱的皱状纵刻条;其端部和第4—6背板具刻点,近光滑。产卵管鞘长是前翅的0.04倍。

体色:红黄色至黄褐色;腹部色稍暗;触角除基部两节,后足跗节,产卵管鞘黑褐色。翅面带黄色,痣和脉黄色;副痣和1-SR脉及C+SC+R脉最端部褐色。

(2)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浙江(杭州、乌岩岭)、安徽(安庆)、江西(九江)、湖南(通道)、台湾(甲仙、鱼池、台北、恒春)、福建(福州、邵武)、广西(桂林、龙胜、龙州)、云南(西双版纳)。

国外分布:印度尼西亚。

10.圆脉茧蜂属

圆脉茧蜂属(学名:Gyroneuron)是属于内茧蜂亚科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触角约54节,触角长于体长;柄节背方略长于腹方,端部平截。下颚须和下唇须正常。后头脊完整,腹方近口后脊,但不与口后脊汇合。无颚眼沟。盾前凹深,明显;胸腹侧脊完整;基节前沟近于完整,浅而宽;中胸侧板光滑;小盾片无侧脊:后胸背板基半具中纵脊。并胸腹节短,明显后倾,基部具中纵脊,后缘两侧角各有1齿。前翅1-SR+M脉直;SR1脉稍弓状;cu-a脉外斜;M+CU脉端部、1-CU1脉和cu-a脉明显肿大,形成半圆弧状;亚基部端部明显膨大。后翅1r-m脉显著外斜;M+CU脉长于1-M脉;缘室基部稍扩大,其余近平行;2-SC+R脉横形,cu-a脉弯曲;稍外斜;无m-cu脉。足跗爪腹面具大而锐的叶突;后足胫节端部内侧具特化的梳状毛;后足胫节距直,具毛。腹部第1背板背凹大,背脊不愈合,端半消失;中纵脊明显,第2背板基区小,三角形;第2背板具中纵脊;第2—6背板具锐的侧褶;下生殖板中等大小,腹方平直,端部平截。产卵管鞘长细,短。

(2)分布范围

东洋区,小属,全世界已知2种,仅分布于我国和印度。

(3)奇圆脉茧蜂

奇圆脉茧蜂(学名:Gyroneuron mirum),属于膜翅目茧蜂科圆脉茧蜂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长7.0—7.7 mm,前翅长6.2—7.2 mm。

头:触角约54节,触角长度长于体长。背观复眼长为上颊长度的2.4倍;上颊在复眼后方明显收窄。OOL:OD:POL=2:3:2。头顶和上颊光滑;额平坦,光滑。脸具刻纹,中央稍隆起。唇基稍凸,具刻点。口窝宽度为脸宽度的0.7倍。颊具刻点,颚眼距与上颚基宽约等长,侧观为复眼长宽的0.20倍。

胸:前胸背板侧面中央及后方具平行光滑粗短刻纹,其余近于光滑。基节前沟近于完整,浅而宽,具少许平行光滑的短刻条。中胸侧板光滑。后胸侧板后缘和下缘具皱纹,其余具稀刻点,刻点间侧板光滑。中胸盾片具光泽,有稀而细的刻点;盾纵沟窄,深,后方汇合。小盾片近于光滑,有少许小刻点,无侧脊。并胸腹节短,明显后倾,基部具中纵脊,具不规则粗刻条,后缘两侧角各有1齿。

翅:前翅r:3-SR:SR1=11:20:46;2-SR:3-SR:r-m=14:20:10:1-CU1:2CU1=12:20;1-CU1脉斜,cu-a脉外斜;M+CU脉端部、1-CU1脉和cu-a脉明显肿大,形成半圆弧状;亚基部端部明显膨大。后翅M+CU:1-M=32:24;缘室基部稍扩大,其余近于平行;2-SC+R脉横形;cu-a脉弯曲,稍外斜;无m-cu脉。

足:跗爪腹面具大而锐的叶突。后足基节光滑;后足胫节端部内侧具特化的梳状毛;后足胫节距长分别为其基跗节的0.28和0.21倍,直,具毛。

腹: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4倍,两侧向基部变窄,具皱状纵刻条,背凹大,背脊不愈合,端半消失,中纵脊明显。第2背板长度是第3背板的1.5倍;基区小,三角形。第2—6背板具明显的皱状纵刻条,第2背板具中纵脊;第4—6背板刻条较弱。产卵管鞘长是前翅的0.11倍。

体色:黑色。头除额褐黄色,触角、须、前胸、足、腹部第1背板(有时除端缘和第5—6背板)和腹板黄色;♂后足腿节端半黑色。前翅翅痣下方翅面有1宽的褐色带,翅最基部和后翅端半褐色,其余翅面带黄色;痣和在褐色部分的脉褐色,其余脉黄色。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湖南(天平山)、广西(金秀、北部湾)、台湾(恒春)。

国外分布:印度。

11.缺锥茧蜂属

缺锥茧蜂属(学名:Darnilia)是属于内茧蜂族下的一个属。

中华缺锥茧蜂(学名:Darnilia chinensis)属于膜翅目茧蜂科缺锥茧蜂属的一种昆虫。

(1)形态特征

正模♀:体长4.5 mm;前翅长3.8 mm。

头:触角54节,具密毛,第3节长是第4节的1.14倍,第3、4及倒数第2节长分别为其宽的2.9、2.5和3.4倍;触角长度为体长的1.4倍。下颚须长度为头高的1.2倍,第3节略扩大。背观复眼长为上颊长度的3.5倍;上颊在复眼后方明显收窄。后头脊完整,背方中央弱,背观圆弧状,腹方近口后脊,但不与口后脊汇合。OOL:OD:POL=2.5:3:2。头顶具微横皱,几乎光滑;上颊光滑;额稍凹,光滑。脸中央纵向隆起,两侧具近横刻纹。唇基稍凸,具刻点。口窝宽度为脸宽度的0.6倍。颊近光滑,具颚眼沟,颚眼距为上颚基宽的1.3倍,侧观为复眼长度的0.35倍。

胸:长为高的1.5倍。盾前凹深,窄小;前胸背板侧面中央及后方具平行刻纹,下方和后缘有些刻纹,其余表面粗糙。基节前沟近中央存在,浅,其内及其下方侧板具微细刻纹;中胸侧板前上方具刻纹,其余光滑。后胸侧板表面粗糙,无光泽,后下缘具刻纹。中胸盾片具光泽,中叶前端有少许刻点,其余光滑;盾纵沟窄,深,后方汇合,汇合处窄,明显凹入。小盾片前沟宽而深,具3条纵脊;小盾片有小刻点,基部具侧脊:并胸腹节具皱状细中纵脊,其两侧有少许短刻纹,后缘具少许刻纹,背板大部分颗粒状。

翅:前翅1-SR+M脉稍曲;r:3-SR:SR1=6:12:27;SR1脉直;2-SR:3-SR:r-m=9:12:7;1-CU1:2-CU1=1:16;cu-a脉近垂直;1-M脉下方弓状,与M+CU1脉垂直。后翅1r-M脉显著外斜;M+CU:1-M=10:23;SR脉不明显,缘室基部稍扩大,其余平行;2-SC+R脉四边形;cu-a脉明显外斜;无m-cu脉。

足:跗爪腹面具大而锐的叶突。后足基节前缘侧方具细刻纹;后足腿节、胫节和跗节长分别为宽的5.3、8.8和9.0倍;后足跗节为其胫节长的1.2倍;后足胫节距长分别为其基跗节的0.31和0.25倍,直,具毛。

腹: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0倍,两侧向基部明显收窄,基部两侧无刻条,颗粒状,其具纵刻条,背脊在气门基方存在,不愈合,气门明显突出;无中纵脊和背凹。第2背板长度是第3背板的1.9倍;无基区。第2、3背板具明显的皱状纵刻条,第2、3背板间具明显的缝;第4—6背板细颗粒状。产卵管鞘长是前翅的0.13倍。

体色:体黄色至褐黄色,无暗斑;触角黄褐色,端部稍暗;产卵管鞘和端跗节褐色;翅透明,翅痣褐色,最端部和最基部黄色,脉褐色至黄褐色。

(2)分布范围

江苏(连云港)。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