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茧蜂亚科—内茧蜂族(一):四齿茧蜂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膜翅目
细腰亚目
寄生蜂下目
姬蜂总科
茧蜂科
内茧蜂亚科
内茧蜂族
内茧蜂族(学名:Rogaolini)是属于内茧蜂亚科下的一个族。
1.形态特征
触角27—104节;复眼内缘或多少内凹;并胸腹节气门位于并胸腹节中央前方,圆形,极少椭圆形;并胸腹节分区通常退化或无,若偶尔有则窄小;前翅的CU1b脉很短于3-CU1脉,常常(接近于)无;前翅1-SR脉通常与1-M脉几乎成直线,偶尔与1-M成角度;后翅m-cu脉缺,极少有;后翅M+CU脉长于或大约等于1-M脉,偶尔短于1-M脉;跗爪有或无叶突;第1、2背板连接处除了剌茧蜂亚族Spinariina外可活动;第2背板通常具三角形或半圆形的中基区,此区常小,但在Myoporhogas属、三缝茧蜂属Triraphis和脊茧蜂属Aleiodes的一些种中缺;第4—6背板暴露,偶尔大部分或完全内缩;产卵管鞘不或几乎不突出于腹部末端,但刺茧蜂亚族Spinariina、内茧蜂属Rogas、直脉茧蜂属Rectiwena和三缝茧蜂属Triraphis例外。
2.分布范围
世界性分布。
3.四刺茧蜂属
四刺茧蜂属(学名:Batotheca),内茧蜂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头小,强度横形。后头脊缺;复眼肾形,内缘明显内凹;前胸背板正常,无强剌;胸腹侧脊完整;中胸侧板基节前沟完整。后胸背板中央有一小剌。并胸腹节最基部稍隆起,随后强度斜削,无侧齿;前翅SR1脉为3-SR脉的2倍;m-cu脉与1-SR+M脉相连;cu-a脉明显后叉;后翅M+CU脉与1-M脉大致相等;后足胫节距短,直且具毛;腹部可见5节,具纵刻条;第1背板无柄;第3和第4背板端侧方具长而强的剌;第5背板具4剌,中间2个剌长,侧方的2个短;产卵管鞘稍露出,具毛。
(2)黑头四齿茧蜂
黑头四齿茧蜂(学名:Batotheca nigriceps)是茧蜂科四刺茧蜂属的一种昆虫,属于内茧蜂亚科。
①形态特征
体长8-9mm.头光亮,后头脊缺。复眼内缘明显内凹。前胸背板侧方具粗而光亮的刻条;中胸侧板基节前沟内具粗而光亮的刻条;后胸背板中央有一小刺。并胸腹节和后胸侧板具蜂窝状粗刻纹,前翅径脉第3段长为第2段的2倍。回脉伸入第1肘室。小脉明显后叉;后翅中脉基段与端段约等长。后足胫节距短,直且具毛。腹部可见5节;产卵管鞘稍露出,具毛。头黑色,胸部红褐色;并胸腹节和后胸侧板黑色;腹部淡黄色,第1背板端缘中央,第2背板中部,第3背板及其刺,第4背板两侧及其刺均黑色,足褐色至黑色。翅褐色。本种形态较特殊。寄生于刺蛾。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广西(河池、花坪)。
国外分布:斯里兰卡,印度。
4.刺茧蜂属
刺茧蜂属(学名:Spinaria),茧蜂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头背面观横形;复眼中等大小,内缘凹入。后头脊缺;前胸背板前缘中央又状,背中央有一垂直、端部向前弯曲的长刺;胸腹侧脊完整;中胸侧板具完整的基节前沟。并胸腹节具刻皱,后端两侧具强齿;前翅r脉出自翅痣近中部;前翅SR1脉长约为3-SR脉的2倍;2-SR脉斜,与3-SR脉等长,r-m脉垂直;m-cu脉与第1亚缘室相连;cu-a脉后叉;腹部5节具显著的纵刻条和侧褶;背板间的缝具平行短刻条;腹部第3和第4背板端侧角具尖而强的剌,端缘中央具一钝齿;腹部第5背板端缘中央具一尖刺,产卵管鞘短,不超过腹末端,粗壮,被黑毛。
(2)白腹刺茧蜂
白腹刺茧蜂(学名:Spinaria albiventris),是茧蜂科刺茧蜂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长9—13 mm;体黄色,触角黑色,后胸侧板、并胸腹节、腹部第1—2背板中央、第3—4背板大部分黑色;足黄色,后足黑色,有时后足胫节和跗节色较淡;翅面和翅脉黄色,前后翅外缘、副痣附近及3-CU1脉烟褐色。
②生活习性
寄生于铜斑褐刺蛾Setora nitens(Walker)。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广西(龙州)、云南(勐海、勐腊、思茅)。
国外分布:印度,越南,老挝。
5.大内茧蜂属
大内茧蜂属(学名:Megarhogas)是属于内茧蜂族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触角64(+)节。下颚须和下唇须正常。后头脊完整,腹方非常接近口后脊,但不与口后脊汇合;具颚眼沟;盾前凹深,窄;胸腹侧脊完整;基节前沟完整。中胸盾片中叶突出。后胸背板中纵脊完整。并胸腹节中纵脊仅基部存在,分成2条,后缘侧脊明显,钝角状突出。前翅翅痣很长,1-SR+M脉基部很弯;r脉、r脉和2-SR和3-SR脉交界处肿大;3-SR脉基部及2-SR脉上端弯曲;1-M脉很斜。后翅1r-m脉显著外斜;M+CU脉与1-M脉约等长;基室很狭;缘室中间变窄,SR脉近翅前缘;无m-cu脉。足跗爪腹面具大而锐的叶突;后足胫节距长弯曲,无毛。腹部第1背板长为端宽的2倍,两侧向基部收窄,最基部两侧有叶状突出,端侧角突出,背凹大,背脊愈合,围成一个基区,中纵脊强;第2背板基区大,三角形,光滑;第2—6背板具锐的侧褶;下生殖板大,腹方凸出,端部圆形,不封闭;产卵管鞘细,略突出。
(2)分布范围
东洋区,已知6种,其中菲律宾2种,印度尼西亚2种和中国2种。
(3)斑翅大内茧蜂
斑翅大内茧蜂(学名:Megarhogas maculipennis),茧蜂科大内茧蜂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长13.5 mm;前翅长12.2 mm。
头:触角64(+)节,具密毛,第3节长是第4节的1.5倍,第3、4节长分别为其宽的2.6和1.8倍。下颚须长度为头高的1.4倍,第3节略扩大。背观复眼为上颊长度的3.4倍;上颊在复眼后方明显收窄。后头脊完整,背方位置低。OOL:OD:POL=2:5:2。头顶和上颊光滑,头顶明显后倾;额中央稍凹,光滑,近触角窝处有光滑刻条。脸中央稍纵隆,隆起部分具刻皱,两侧具横刻纹。唇基平坦,近光滑。口窝宽度为脸宽度的0.7倍。颊具刻皱,颚眼距为上颚基宽的0.58倍,为复眼长度的0.12倍。
胸:长为高的1.4倍。前胸背板有光泽,侧面中央及后方具粗而平行短刻纹,下方具纵刻纹,其余为刻点,近于光滑。基节前沟完整,浅而宽,具不规则刻条;中胸侧板除背缘和前上缘具刻纹外,光滑。后胸侧板具不规则皱纹。中胸盾片具光泽,有细刻点,中叶突出;盾纵沟窄,后方汇合,汇合处窄,有纵刻纹。小盾片前沟宽而深,具数条纵脊;小盾片近于光滑,有小刻点,无侧脊。并胸腹节中纵脊仅基部存在,分成2条,背板端部具粗刻纹,其余刻纹细弱;后缘侧脊明显,钝角状突出。
翅:前翅r:3-SR:SR1=8:28:35;SR1脉端部弯曲;r脉、r脉和2-SR脉和3-SR脉交界处肿大,3-SR脉基部及2-SR脉上端弯曲;2-SR:3-SR:r-m=11:28:8:1-CU1:2-CU1=6:24;cu-a脉垂直;1-M脉很斜。后翅M+CU:1-M=30:30;基室很狭;缘室中间变窄,SR脉近翅前缘;2-SC+R脉四边形;cu-a脉外斜,下端弯曲;无m-cu脉。
足:跗爪腹面具大而锐的叶突。后足基节近光滑,具少许刻纹;后足腿节、胫节和跗节长分别为宽的7.4、11.5和14.0倍;后足胫节距长分别为其基跗节的0.27和0.23倍,弯曲,无毛。
腹: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2.3倍,两侧向基部收窄,最基部两侧叶状突出,端侧角突出,具皱状纵刻条,背凹大,背脊在背板基部0.14处愈合,围成一个基区,中纵脊强。第2背板长为第3背板的1.4倍;基区大,三角形,光滑;背板亚基部凹入。第2—4背板具明显的皱状细纵刻条,第2背板具中纵脊,第3—4背板刻条较弱;第3—4背板基部两侧有一条斜纵沟;第5—6背板具细刻点;第2—6背板具锐的侧褶。产卵管鞘长是前翅的0.05倍。
体色:黄色;腹部背板黄褐色,向末端变暗;触角红黄色至红褐色;产卵管鞘褐色。后足腿节和胫节红褐色至红黄色。翅面淡烟黑色,翅痣端半下方具一透明横带,基半下方带一烟色横带;痣黄色,基部外缘褐色,脉黄色至黄褐色。
变异:体长13.0—13.5 mm,♂9.7—10.1 mm;前翅长♀11.5—12.2 mm,♂8.3—8.5 mm;触角77节,长是体长的1.2倍,倒数第2节长是宽的2.4倍;♂翅痣基半褐色,其下方翅面暗色横带比♀清晰;♂下颚须和下唇须正常,细。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浙江(乌岩岭)、福建(武夷山)、云南(西双版纳)。
6.拟囊须茧蜂属
拟囊须茧蜂属(学名:Cystomastoides)是属于内茧蜂族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柄节近光滑,背方长于腹方,端部平截。下颚须第3节略扩大;下唇须第2节端部膨出,呈三角状。后头脊完整,腹方与口后脊汇合。颊具颚眼沟;盾前凹深,窄小;胸腹侧脊完整;基节前沟近中央存在,很窄。后胸侧板具不规则皱纹,突指状:小盾片无侧脊。后胸背板脊中纵脊完整。并胸腹节侧脊后方明显,钝角状突出。翅痣长;1-SR+M脉直;SR1脉直;cu-a脉外斜,弯曲;第1亚缘室明显横形。后翅1r-m脉显著外斜;M+CU脉长于1-M脉;缘室平行;2-SC+R脉竖形。跗爪腹面具中等大小的基叶突;后足胫节距长弯曲,无毛;中足胫节距长基半具毛,端半无毛。腹部第1背板长于端宽的2倍,两侧向基部稍收窄,最基部扩大,背凹大,背脊愈合,围成一个基区,中纵脊强;第2背板基区大,三角形,光滑;第2—6背板具锐的侧褶;下生殖板大,腹方凸出,端部圆形,不封闭。产卵管鞘长细。
(2)节拟囊须茧蜂
节拟囊须茧蜂(学名:Cystomastoides coxalis)属于膜翅目茧蜂科拟囊须茧蜂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正模♀:体长12.8 mm;前翅长11.6 mm。
头:触角16(+)节,第3节长是第4节的1.8倍,第3、4节长分别为其宽的3.1和1.8倍。下颚须长度为头高的1.4倍,第3节略扩大;下唇须第2节端部膨出,呈三角状。背观复眼为上颊长度的2.6倍;上颊在复眼后方几乎不收窄。后头脊完整,腹方与口后脊汇合。OOL:OD:POL=2:5:2。头顶和上颊光滑,头顶后倾;额狭,稍凹,具刻纹。脸中央稍纵隆,中纵脊隐约可见,两侧具皱状细横刻纹。唇基稍凸,窄,具刻纹。口窝宽度为脸宽度的0.83倍。颊具刻纹,颚眼距为上颚基宽的0.36倍,为复眼长度的0.12倍。
胸:长为高的1.6倍。前胸背板有光泽,侧方中央及后方具平行光滑短刻纹,下方具纵刻纹,其余近光滑。基节前沟近中央存在,很窄,具平行光滑的短刻条;中胸侧板除背方具刻纹外,光滑。后胸侧板具不规则皱纹,侧板突指状。中胸盾片前方陡,具光泽,有稀而细的刻点,近于光滑;中叶突出;盾纵沟窄,深,后方汇合处窄,稍凹入,无刻纹。小盾片前沟宽而深,具1条纵脊;小盾片近于光滑,有少许小刻点,无侧脊。并胸腹节中纵脊皱状,不规则,后方具粗横皱状刻条,其余具不规则刻纹,侧脊后方明显,钝角状突出。
翅:前翅翅痣长;r:3-SR:SR1=13:25:37;2-SR:3-SR:r-m=13:25:10:1-CU1:2-CU1=7:24;cu-a脉外斜,弯曲。后翅M+CU:1-M=26:20;缘室平行;2-SC+R脉竖形;cu-a脉外斜;无m-cu脉。
足:跗爪腹面具中等大小的叶突。后足光滑,具少许浅刻纹,背方中央有瘤突:后足腿节、胫节和跗节长分别为宽的7.5、12.8和13.2倍;后足胫节距长分别为其基跗节的0.25和0.20倍,弯曲,无毛;中足胫节距长基半具毛,端半无毛。
腹: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2.4倍,两侧向基部稍收窄,最基部扩大,具皱状纵刻条,背凹大,背脊在基部0.17处愈合,围成一个基区,中纵脊强。第2背板长度是第3背板的1.3倍;基区大,三角形,光滑。第2—4背板和第5背板基半具明显的皱状纵刻条,刻条向腹末端变弱;第2背板、第3背板基半具中纵脊;第5背板端半和第6背板光滑。产卵管鞘长是前翅的0.03倍。
体色:体褐黄色至黄褐色;触角基部和产卵管鞘褐色。足褐黄色。翅面淡褐色,翅痣端部2/3下方具1透明横带;痣和脉黄褐色,翅中部和r脉深黄褐色。
②分布范围
云南(西双版纳)。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