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是我国战争史和军事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一生从加入共产党,到背叛党组织,再到悔过自新,充满了纠结,却有功也有过。



宋希濂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他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他带领团队浴血奋战、顽强抗敌,屡立战功,为保卫国家做出了英勇的贡献。

可他却在内战期间,表现出了军人的愚忠,不仅在蒋介石逃离大陆期间负隅顽抗,以求维护国民党残存势力,甚至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囚禁并杀害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

而后的改造过程中,在我党的包容与教育下,宋希濂的思想得到了改正和提高。

并在旅美居住期间,公开坦言道:

毛主席比蒋介石高明太多!

他与一生的挚友陈赓一同参加革命,先后入党,又一同成为黄埔军校的一期学员。可是后来一个成为了国民党的将领,一个成为共产党的优秀干部。



两人从此分道扬镳,但在“相爱相杀”的过程中,又彼此顾及。到了两人的中晚年时期,他们又摒弃前嫌,重归于好。乃至于陈赓去世后,宋希濂悲痛不已,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了解宋希濂的过往,感受那段真实的抗战岁月。

初识理想

宋希濂出生在优渥的家庭,自幼衣食无忧,更难能可贵的是,宋希濂的父亲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宋希濂很小的时候便送他去私塾读书,并亲自教授他识读古文。

这些都为宋希濂日后立下雄心壮志,并成为一代将领打下牢固的人文基础,更为他的迷途知返、重获新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14岁的宋希濂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考上了当地的名校——长郡中学。当时的他在革命新思潮的影响下,多次参与到爱国运动之中,并主动发表文章,宣扬爱国救国理念。

在孙中山思想的的感召下,他义无反顾的奔向湖南长沙,投奔孙中山,打算开启有志青年的军事训练之路。

宋希濂也就是在这条路上,结识了陈赓。这位他心目中的大哥,他的挚友,也是引领他初识理想,更是日后多次帮助他,并使他重获新生的人。

在前往长沙的路上,并不是凭借一股激情和冲劲儿就能抵达的。他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读书,却没有经历过现实的淬炼,仅是需要徒步多日才能到达的招生点就已经让他筋疲力尽了。



可就在此时,一个精瘦的高个儿主动与他搭讪,并将宋希濂的行李一把扛在了自己的肩上,为疲惫的宋希濂分担了不少。

两人一路上谈天说地,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随后的入学考试中,两人也一同被录取。他们再次踏上了去广州参加讲武堂的路途。

在这里,他们又有机会报名黄埔军校,最终,正式成为了黄埔军校的一期学员。只是两人因分班不同,加之学业繁重,不能时常见面聊天。

在他们学习期间,当时的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蒋介石,政治部主任是周总理。两位虽然官职不同,但显然都是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



性格内敛、思想单纯的宋希濂认为参加了黄埔军校便可报国救国,认为蒋介石是孙中山先生一手提拔和培养的,一定可以带领大家成为国之栋梁。

可是沉稳善思的陈赓却不完全认同。他虽然仅长宋希濂三四岁,但当过兵,有过社会经验。他认为,革命仅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只有依靠大多数人民的力量,特别是底层劳动人民,才能够实现革命的胜利。

陈赓的一番话也为书生气的宋希濂打开了全新的认知大门,更打开了理想之窗。

随后的日子里,陈赓邀请宋希濂聆听政治部主任周总理的演讲报告。宋希濂听得直接入了迷,周总理也成了他除了陈赓之外,又一位崇拜的人。



经过了这次倾听,加上陈赓与宋希濂的深切恳谈和交流,宋希濂深刻的认识到,救国的出路不能仅靠一己之力,于是他毫不犹豫的追随着陈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们的情谊也从朋友、同学升华成为了革命战友。

不久之后,也是在陈赓的引荐之下,宋希濂首次正式的拜访了周总理。多年后,即使宋希濂回顾过往时,仍对这次见面记忆犹新。

在他的印象中,周总理不仅温文尔雅,更是语重心长的询问关心他们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向他们讲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应该以革命为己任,才能无往不胜。

这些教悔给了宋希濂很深的触动,更让他看到了革命的灯塔。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即使有陈赓和周总理的引领,宋希濂还是误入了歧途,并犯下了大错。

迷茫之路

黄埔军校的优秀毕业生,有志青年宋希濂明明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何又转而加入国民党?这要从他的迷茫之路说起。

宋希濂的挚友陈赓是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1925年,经过陈赓的引荐,宋希濂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他因为有领路人陈赓的带领,以为自己是坚定的共产党人。

而且当时,国共还是

“蜜月期”

,没有人会想到同在黄埔军校的人,后来也会分道扬镳。



可是就在1926年的时候,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的位置,他以自己现有的权力,驱逐了黄埔军校中以周总理为首的共产党员。

也就是在这件事情后,宋希濂的内心十分矛盾又万般痛苦,此时的他看不出蒋介石的狼子野心,但又对未来的迷茫感到无措。

带着这样的疑问,宋希濂给陈赓写去了一封信,信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迷茫,并希望继续得到陈赓的指引。

可是当时正在远征的陈赓,没有及时读到宋希濂的信,更别说及时回复了。

没有太多主见的宋希濂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最后还是决定选择退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宋希濂当时很担心蒋介石会因为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而不信任他,于是他向蒋介石进行了隐瞒。因此说,他虽然加入了国民党,但并没有退出共产党。准确地说,他其实是背叛了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宋希濂还是很英勇善战的。先后参加了守卫南京、激战兰封,围攻土肥原贤二第十四师团,随后在富金山、沙窝等战役中重创日军,毙敌4千有余,伤敌无数。

也正是因为他的矫勇善战,使他在上述一系列战役后,获得了华胄荣誉表彰。

虽然他在抗日战征中屡立战功,但在内战期间,他却变成了愚忠之人,不仅成为了

“剿共”

主力,还对共产党人严加拷打。其中便有著名的爱国领袖瞿秋白。



当审讯士兵告知宋希濂,这批被俘虏的300多名共产党员和红军中有瞿秋白时,宋希濂喜出望外。要求部下连夜将瞿秋白送至他所率领的师部附近。

宋希濂并没有立即审讯瞿秋白,因为早些年,他与陈赓还一起拜读过瞿秋白的文章,他对瞿秋的崇敬是由衷的。

同时,他也深知瞿秋白在共产党中的地位,如果能够撬开瞿秋白的嘴,他也将获得

“剿共”

的重要线索。

不过,他如果真的采用国民党惯用的手段,即使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想来同时也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他决定还是找瞿秋白深入的谈一次,虽然机会渺茫,但万一说服了瞿秋白,是不是自己也可避免背负骂名?

待到瞿秋白在宋希濂师部的监狱

“休息”

几日后,宋希濂主动探访了瞿秋白。两人一见面,宋希濂就对瞿秋白的伤势和病情加以关心,并询问瞿秋白,自己有什么可以帮助他的。

此时的瞿秋白知道自己凶多吉少,很难平安出去,于是缓缓的说,如果有条件给他些止痛药即可。

宋希濂笑着安慰道,不要太悲观,并表示自己上学时读过瞿秋白的文章,很是崇拜等赞美之词。



瞿秋白冷笑着反问:

“既然你上学时就读过我的文章,那么你对革命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宋希濂虽然多年征战杀场,但并没有真正的研究过革命,更看不清楚未来的道路,因此他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支支吾吾地表示,目前,还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正道。

瞿秋白只能笑笑,并表示:

“中国人民的出路不能仅靠宏观的且包罗万象的理论去解决,要顺应潮流。况且,蒋介石现在的做法,又何曾践行‘三民主义’?”

听着瞿秋白的慷慨陈词,宋希濂无言以对。这次谈话他只能悻悻而归。



事后,他将审讯情况报告蒋介石。1935年,蒋介石致电宋希濂,要求就地处决瞿秋白。一代革命将士就这样慷慨赴义了。

改造新生

如果问宋希濂此生是否有遗憾,他总会忍不住回顾曾经亲自下令杀害共产党人的瞬间,在后来被捕改造的日子里,包括去美国旅居的过程,他也常会感到自责与悔恨。

1949年8月,蒋介石眼看大势所趋,自己也已无力回天,于是在做好大陆的安排,为自己撤到台湾做准备。



也就是在此时,他任命了宋希濂为华中地区

“剿共”

副总司令。不过,这位副总司令仅

“上任”

不到4个月,就被解放军逼退至大渡河南岸。

作为一名败兵之将,宋希濂深感耻辱,他正打算自杀时,被警卫拦下,请求他三思后主动投降。最终,宋希濂被解放军活捉,并与其他军官士兵被统一押送至解放区。

没想到的是,在这里,宋希濂以战俘的身份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陈赓。

陈赓特意跑来见宋希濂除了念旧情,也因为宋希濂曾经也救过他。

可即使如此,宋希濂也觉得愧对昔日的挚友。自己毕竟背叛了党组织,手上还沾满了共产党人的鲜血。



无论是于私的感情,还是于公的惜才,陈赓都没有放弃宋希濂,并主动做起了他的思想工作。陈赓宽慰宋希濂说,大家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也都是军人,知道服从命令的重要性。何况你还在攻打日本鬼子的过程中立过功。

在经过多次深入反复的恳谈后,宋希濂终于卸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并主动配合组织的改造,更是主动学习起了毛主席的著作。

1959年,宋希濂被特赦出狱,陈赓仍像少年时那般,热情的接纳了宋希濂,并在自己的家中为他接风洗尘,这让宋希濂百感交集。

后来,宋希濂随着子女去美国旅居,但他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在美国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并在美国纽约创立了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为和平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他将自己的经历和切身感受分享出来。同时他评价毛主席才是雄才大略、胸襟宽广的一国领袖,仅这点就比蒋介石高明得多!

1961年的3月,年仅58岁的陈赓因病在上海去世,知道消息的宋希濂无比悲恸。他后来评价陈赓大将时说道:陈赓同志的去世是我国的一大损失,对我个人来说,也是损失了一位挚友!

宋希濂的评价是中肯的,也是充满感情又发自肺腑的。此后多年,他坚持到陈赓墓前扫墓献花。即使后来他定居美国时,也还嘱咐儿孙,代自己为陈赓大将献花。

1985年,当陈赓的妻子赴美探望时,宋希濂硬是塞给她一踏钱。并表示,请求她代自己为

“大哥”

献花。



1993年,86岁的宋希濂与世长辞。他的骨灰安葬到了长沙唐人永久墓地

“名人区”

。并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题墓字——

“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

宋希濂在内战期间的确犯下了滔天罪恶,称他为犯人或是人民的敌人也并不为过。但是他在抗日期间也的确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惩罚一个人,甚至制裁或处决一个人,不过是一个决定而已。但给予人机会,拯救一个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宽容,更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孜孜不倦的付出。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

之所以宋希濂在美国期间,对毛主席会有更高的评价,也是他在改造期间的深刻感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