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英帝国(二)
(6)非洲掠夺
1875年,欧洲国家在非洲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两块,阿尔及利亚和开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国家都成为了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这种从原先只在经济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国”到对非洲殖民地直接管制的转变,其实是以英国对这些原本就处于英国影响之下的非洲地区赤裸裸的掠夺而实现的。
当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在刚果河下游地区进行殖民活动时,他们其实已经威胁到了英国向热带非洲的深入。1884至1885年的柏林会议就曾试图调解强权之间的矛盾,该会议提出了以“实际占领”为确定各国殖民地归属的评判标准,而该标准的采纳意味着欧洲国家更加肆无忌惮地袭击非洲当地的部落和人民以求获得更大面积的“实际占领”地。
英国1882年对埃及的军事占领(最直接的起因是为了保护苏伊士运河)同时也起到了确立了英国对尼罗河地区的控制。这又进一步导致了1896至1898年英国对苏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两国的法绍达事件。1899年英国完成了对南非的全面占领,这项军事行动最早始于1795年对开普的并吞。在侵犯了原本是南非荷兰人所统治的金矿产区德兰士瓦以及邻近的奥兰治自由邦后,负责南非事务的英国南非公司进一步向北深入,并以开普富商赛西尔·罗得斯爵士(SirCecilRhodes)的名字将其所占领的地区命名为罗德西亚(Rhodesia)。
英国在南非和东非的胜利促使罗得斯爵士和英国驻南非大使阿尔佛莱德·米尔纳(AlfredMilner)提出了在非洲建立一个“从开普敦到开罗”的英国殖民帝国的构想。他们希望通过建造连接苏伊士运河和南非矿区的铁路来实现。但是由于德国对坦噶尼喀的殖民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两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间只有电报线路畅通,而铁路则无法建造。
虽然是自由贸易最积极的鼓吹者,矛盾的英国人在1914年却不仅仅是最大的海外帝国,更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将大约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而同一时期法国只统治了15%的非洲人、德国9%、比利时7%以及意大利1%。英国的尼日利亚殖民地就拥有1500万人,是整个法属西非和所有德国殖民地人口的总和。
(7)全盛时期
1837年,年仅十八岁的肯特郡主维多利亚登基为英国女王,直到她在1901年逝世,被称为维多利亚女王。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中,经过多位首相的努力,英国控制了全球海权,主宰了世界贸易,其广阔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国”俨然“可以与世界抗衡”。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涌现出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
维多利亚帝国的统治地位在1865年帕默斯顿逝世之际达到了顶峰:“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大英帝国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纪初达到鼎盛,领土约336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人类史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并获得国际史学界公认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承认。
(8)危机产生
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英国曾经能够将整个世界作为其原材料的来源国和工业品的出口市场。但是随着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在19世纪这种情况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保护其原材料的供应和出口市场。到187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竞争。
工业化在德国和美国迅速进行,使它们迅速赶超了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比如,到1870年德国的纺织和金属工业在组织结构和技术效率上已经超越英国,并且在德国国内市场上已经击败英国同类产品。到19世纪末,德国甚至开始为当年的“世界工厂”生产这些产品了。
虽然无形出口品(如银行服务、保险和船运)让英国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但其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却从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英国不仅只在工业化国家的市场竞争中落败,其产品在欠发达国家的市场上也没有占据优势。英国甚至正在丧失它曾经所拥有的对印度、中国、拉丁美洲和非洲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主导地位。
英国的商业困境因1873年至1996年的经济萧条而雪上加霜。因商业衰退所导致的通货紧缩更进一步给各国政府增加了压力,迫使它们鼓励扶植国内工业,从而最终导致了欧洲强权逐渐抛弃自由贸易的原则(德国于1879年、法国于1881年先后放弃自由贸易)。
这么一来的结果是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双重萎缩。欧洲和后来美国的政府与企业领袖们因此开始将海外的殖民地作为他们新的市场:这些海外殖民地将成为宗主国的出口市场,而他们则被安置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之下,使得其他国家商品无从与宗主国产品竞争。同时它们还依然是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虽然英国将自由贸易一直坚持到了1932年,英国也参与了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以避免那些曾经在其影响之下的地区落入别的工业化国家之手。
(9)帝国解体
①白人殖民
随着加拿大(1867)、澳大利亚(1901)、新西兰(1907)和南非联盟(1910)相继取得了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已经开始了从帝国到英联邦的转变。这些新国家的领袖们与英国政治家们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举行的殖民地会议(1907年后被称作帝国会议)。
各自治领在外交政策确实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显违反英国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党政府在1911年与美国签署了一项双边自由贸易的互惠协议,最后却因英国保守党的反对而没有获得批准。
国防方面,原本将自治领的防务纳入一个单一的帝国军事框架在1900年以后被证明已经很难维系,因为英国此时开始在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还必须面对崛起的德国海军的威胁。1909年大英帝国决定各自治领应拥有其自己的海军,这违背了1887年英国承诺澳大利亚向英国海军输出人力以换取英国在太平洋地区舰队驻扎的协议的。
②一战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海外扩张。经国际联盟的批准,英国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国的版图(西南非洲由南非,新几内亚由澳大利亚统治)。
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但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黑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192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地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1919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1922年自治领不愿支持英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
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1926年的《贝尔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1925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1930年拥有了首位部门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并在1928年迎来了首位英国驻渥太华高级专员,从而结束了加拿大总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国家元首、又是英国驻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华盛顿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亚也派出了首位驻外大使。
爱尔兰自由邦在一场反抗英国统治的血腥战争后于1921年取得了自治领地位;1937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了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原本就独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断绝了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虽然直到1956年英国才从埃及撤军)。在1922年成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1932年完全独立。
③非殖民化
20世纪初被殖民地区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已经开始挑战殖民宗主国的统治地位。同时,宗主国又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英国虽然在开始时试图抵抗这种势头,但都落得灾难性的下场,最终只得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并将旧日的大英帝国转变为今日的英联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英国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们却又不愿继续支持殖民主义。1947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英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梦想,承认美国崛起。英国也必须处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但英欧之间扭曲的关系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二战最终摧毁了英国原本就已经开始减弱的经济与财政领导能力,并凸显了自治领与美国在军事上对英国进行协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科丁(John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澳大利亚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明确地向英国表明,英国再也无法要求自治领地政府牺牲本国利益来维护英国的战略利益。
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51年加入了美国主导的澳新美地区安全条约,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在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而英国本身也从1961年起就试图加入欧共体,并在1973年如愿以偿,这进一步削弱了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原本存在的特殊经济关系,从此自治领的产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不再享受特殊优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在日渐强大的民族主义势力推动下,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英国的颓势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表露无遗:在这场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两个老牌殖民国家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被迫结束对埃及的干预,以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这是印度国大党长达40年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但是印度的独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代价的,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互相的内斗。英国和其他自治领对于印度独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联邦组织的开始。
1957年,加纳在10年的民族主义独立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尼日利亚(1960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1961年)、乌干达(1961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1963年)、冈比亚(1965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兰(1968年)也相继宣布独立。
英国从南部和东部非洲的撤军对当地的白人居民有着很大影响:肯尼亚独立后发生的茅茅起义表明,白人土地主对权力的占有已经引起了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满。南非白人政权一直是英联邦的一块心病,直到1994年南非政府结束了种族隔离的政策。
虽然由白人占多数的罗得西亚联邦随着1964年马拉维和赞比亚的分别独立已经分裂,南罗得西亚的白人(他们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个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拒绝接受一个非洲人政府的管辖。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这个罗得西亚政权一直持续到1979年,直到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一个多数共治的津巴布韦共和国。
在短命的西印度联邦(1958年至1962年)的联合失败后,大多数英国的加勒比殖民地选择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买加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东加勒比海岛国都相继独立。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在之后的岁月里也相继经历了类似的非殖民化过程。1997年,英国在中国政府的多次交涉下,归还了原本就属于中国领土而被英国占据的殖民地香港。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